第3節 宋明理學學案
第3節 宋明理學學案
課程標準:
列舉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說明宋明時期儒學的發展。
一、教材分析
《宋明理學》是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專題一《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第三節課的教學內容,主要學習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二程、朱熹、陸九淵、王陽明主要思想,掌握理學和心學的內涵,體會宋明時期儒學的發展。本節內容是對前兩節春秋戰國---西漢儒家思想的繼續和發展,又是第四節課明清之際儒學發展的鋪墊,在本專題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說出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觀點
(2)說出理學和心學的內涵。
2.能力目標:
(1)通過宋明理學學習,學會分析宋明時期儒學的新發展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2)通過小組間的交流與合作,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思維的嚴密性。
培養學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學術觀點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 通過對宋明理學及其代表人物相關知識的學習,學生進一步加深對中華民族精深,源遠流長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 初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樹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炎祖國文化寶庫增益新的內容的人生理想。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宋明理學的產生與發展的各階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難點:宋明理學的產生與發展的各階段的特征及其對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理解。
四、學情分析
我們的學生屬于平行分班,學生對前兩課《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已有了深入的學習,基本掌握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和發展歷程。但是本課思辨性較強,所以講解時需要詳細講述理學和心學的內涵,應讓學生看出對前代儒家思想的的繼承和宋明時期儒學的新發展。
五、教學方法
1.學會用觀察法、比較法、閱讀法等學習相關問題,主動參與課堂討論,分析宋明理學與傳統儒學的異同,主動探究問題的答案,并且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見解的人合作學習和交流。
2.學案導學:見后面的學案。
3.教學環節:預習檢查、設疑→情境導入、展示目標→合作探究、精講點撥→反思總結、當堂檢測→發導學案、布置預習
六、課前準備
1.學習準備:預習宋明理學,初步掌握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觀點。
2.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制作,課前預習學案,課內探究學案,課后延伸拓展學案。
3.教學環境的設計和布置:六人一組,全班分十組。課前分工,包括組長1人資料員3人記錄員1人、發言人1人。
七、課時安排:1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檢查學生的課下預習情況,了解了學生對教材內容存在的問題,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和時效性。
(二)情景導入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了儒學在政治上的統治地位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歷史的長河滾滾而流,歷史的車輪不斷前進,儒學的權威會不會受到挑戰呢?答案是肯定的!儒學的信徒們是如何應對挑戰的呢?儒學又如何保持它的主流地位呢?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發展和完善自己的學說!儒學之所以能夠保持它在中國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儒學是一個不斷發展完善的思想體系。宋明時期,儒學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宋明理學階段。理學在宋代興起,在明代掀起一個高潮,將儒家思想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什么是理學?宋明理學為什么會興起?他們的主張有哪些?我們應該怎么看待宋明理學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些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