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節 宋明理學學案
c.贊揚理學的積極作用 d.強調“法治”的重要性
3.一位參加過南宋末期科舉考試的讀書人,南宋滅亡之后又參加了元朝的科舉考試,考試時他發現考試內容增加了
a.《四書》 b.《四書章句集注》 c.《五經》 d.《春秋繁露》
4.一個書生攜帶了《四書章句集注》、《五經正義》等一大箱書籍上京趕考,這種情景最早出現在哪個朝代
a.西漢 b.隋唐 c.北宋 d.南宋
5.文天祥抗元被俘,但他在異族強權面前,正氣浩然,風骨錚錚,寫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唱。他的這種氣節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思想主流是
a.黃老之學 b.佛學 c.程朱理學 d.陸王心學
6. “僧問:如何解脫?禪師曰:誰縛汝?又問:如何是凈土?禪師曰:誰詬汝? 問:如何是涅般?禪師曰:誰將生死與汝?”與禪師觀點相似的是
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陽明
7.閱讀不同時期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的觀點:
材料一 程頤:“天下只是一個理”“萬物皆是理”;朱熹:“存天理,去人欲”。
材料二 朱熹:“一事不窮,則闕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則闕了一物道理”。
材料三 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為圣人教人第一義”。
材料四 朱熹:“人之異于禽獸,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五 程頤:“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材料六 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斷絕學,為萬事開太平”;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請回答:
(1)材料一中的“理”指什么?他們認為“天理”與“人欲”是什么關系?
(2)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朱、王關于貫通明理途徑的主張有何差異?
(3)根據以上材料說明宋明理學的主張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