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 宋明理學教案
第3課 宋明理學教案
一、教學目標
1.熟悉理學產生的原因和主要理學家及其觀點,記憶理學的代表性語錄,準確解釋理學一詞及其
由來。
2.閱讀課文中的材料,提煉其觀點,比較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異同。
3.分析宋明理學在壓抑、扼殺知識分子自然欲求方面的影響,以及對中國人的個性、道德形成的
作用。
二、教學重點: 三教合一、程朱理學的內容、地位和陸王心學的內容和地位。
三、教學難點: 理學和心學的異同;理學對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影響。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了儒學
在政治上的統(tǒng)治地位和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從此儒學便深入中國人的骨髓與血液,影
響著一代代的中國人。
歷史的長河滾滾而流,歷史的車輪不斷前進,儒學的權威會不會受到挑戰(zhàn)呢?答案是肯定的!儒
學的信徒們是如何應對挑戰(zhàn)的呢?儒學又如何保持它的主流地位呢?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
和完善自己的學說!儒學之所以能夠保持它在中國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儒學
是一個不斷發(fā)展完善的思想體系。
宋明時期,儒學發(fā)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宋明理學階段。理學在宋代興起,在明代掀起一個高
潮,將儒家思想發(fā)展到一個新的高度。什么是理學?宋明理學為什么會興起?他們的主張有哪些
?我們應該怎么看待宋明理學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這些內容。
(二)講授新課
一、宋明理學興起的背景:三教合一
1、儒學 “獨尊”地位的動搖
社會的動蕩不安,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治腐敗,王朝更革代起,軍閥割據,戰(zhàn)爭頗興,“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等觀念也開始受到懷疑。漢代經學簡單的理論體系,已經不能應對人們的各
種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權威的解釋能力。于是,整個思想文化領域出現(xiàn)了西漢以來從未有過的
自由氛圍。
而道教的修煉丹藥長生不老,佛教的因果報應輪回來世的思想在社會迅速傳播。
江南春絕句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探究:此詩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xiàn)實?(佛教的興盛)
這樣,伴隨著接受佛教、道教的人們越來越多,正統(tǒng)儒學的統(tǒng)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
2、“三教合一”潮流彌漫社會生活各個領域
隨著政治穩(wěn)定三教相互滲透,彼此調和逐漸趨向合一。在擴大社會影響和爭奪各類信徒的過程中
,儒學、佛教和道教互相吸納對方的優(yōu)點,三家互相滲透。儒家強調人世,根本目標就是強國。
個人的精力應該奉獻給國家。道家強調自由,目標就是超脫塵世而獲得更大的自由。佛家強調解
脫。儒家思想在三教中多側重于人世間的事。而儒家思想是佛道二家的基礎。
3、為重興儒學,一些儒學志士的思考和探索
科舉產生的士大夫們,注重道德文化修養(yǎng),注重氣節(jié),對儒家經典大義的不斷探究成為時尚。
(自唐朝開始,一些心志高遠的入學志士開始進行對儒學本身的探索,尤其是在國家的分裂、思
想的混亂、現(xiàn)實的苦難等背景下,著重注意回答人們對世界、現(xiàn)實問題的疑惑。儒學志士也注意
吸收道教、佛教中的某些思想,以不斷豐富、創(chuàng)新儒學體系。學者們也極力強調自孔子以來儒家
真理的傳承系統(tǒng),既所謂“道統(tǒng)”,以表示與佛、道相異且足以相抗衡的真理傳統(tǒng)。“理學”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