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 宋明理學教案
將誕生。)
探究:理學的興起是否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政治上:趙宋王朝鑒于唐朝的藩鎮割據和農民起義引起的“三綱五常絕”的歷史教訓;宋代的“
重文”國策,形成了學術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學者們積極關心國計民生,以創建新儒學作為匡
時濟世的理想追求。
經濟上:兩宋社會經濟比唐代有所發展,為適應這一變化,統治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把自然觀、
認識論、倫理觀等有機聯系在一起的哲學體系,以便從思想上加深對農民的麻醉。
二、宋明理學
1、什么是理學?
以“理”或“天理”為核心,既貫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運,又繼承孔孟正宗并能治國的學說。
2、理學有哪些主要流派?
(1)程朱理學:
① 代表人物:
北宋的程顥、程頤等人開創;南宋朱熹集大成.
②主要思想:
1)“理”。
含義:是產生萬物的本源,是離開事物而能獨立存在的一種東西,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主宰,
是天下萬物永恒普遍原則。與社會秩序和個人身心相貫通,體現在社會是儒家三綱五常道德倫理
;體現在人身上是人性,從而將個人、社會及宇宙聯系起來。
2)把握“理”的方法:“格物致知”(認識論)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積習既多,然后脫然自有貫通處。 ——《二程遺書
》
一事不窮,則闕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則闕了一物道理。 ——《朱子語類
》
探究:從材料中看出把握理的方法是什么?
格物致知:格物,接觸事物;致知,獲得知識;《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朱熹把格物致知看做是把握理的途徑。通過接觸世間萬事萬物,在體會到各種知識的基礎上加
深對理的體驗,最終貫通明理。清末興辦新式學堂,“格致”成為對聲光化電等自然科學部門的
統稱。
要通過“格物致知”方法,即接觸天下萬事萬物去體會加深對先天存在的“理”的體驗與最終貫
通。
探究:格物致知與實踐出真知有何區別?
3)標準:個人修養要以天理為準則,要“存天理,滅人欲” 婦女貞節觀。
材料一 朱熹說:“所謂天理,復是何物?仁、義、禮、智豈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婦
、朋友豈不是天理?”
朱熹說:“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學習和修養
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材料二 唐代禪宗五祖弘忍的弟子,北派首領神秀所作佛偈(佛教唱詞):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
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探究 :結合材料一,談談你對朱熹思想主張的理解。
分析程朱理學與材料二所反映思想之間的淵源關系。
③主要理論著作:
朱熹編著《四書章句集注》
④地位和影響:
元朝曾將《四書章句集注》作為科舉考試的內容;
明成祖親自主持編纂了以程朱理學為規范的《五經大全》《四書大全》《性理大全》等書,作為
官定讀本和朝廷科舉考試的準繩,程朱理學發展到鼎盛階段,確立了在思想界的統治地位。
2.陸王心學
1)陸九淵心學.(南宋理學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