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與美術
第十八課
一、 課前系統
(一)教材分析
《課程標準》的要求有兩個:(1)欣賞19世紀以來有代表性的美術作品,了解這些美術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及其藝術價值。(2)列舉19世紀以來有代表性的音樂作品,理解這些音樂作品的時代性、多樣性和民族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區、各個國家、各民族的文化傳統,樹立自覺傳承人類思想文化遺產的意識。
本課主要內容是結合歷史背景欣賞19世紀以來有代表性的音樂、美術作品,從而認識這些人類藝術成就是社會政治與經濟發展的產物。
課本第一目是“貝多芬與古典主義音樂”,介紹了身處歐洲啟蒙與革命時代的貝多芬,終生追求進步與自由,開創了交響樂的新篇章。其作品洋溢著英雄主義與樂觀主義精神,把古典主義音樂發揮極致而又開創了浪漫主義音樂的先河。第二目是“印象派繪畫與音樂”,在19世紀光學理論啟發下,以莫奈油畫《日出•印象》為代表的美術和以德彪西《牧神午后•前奏曲》為代表的音樂登上藝壇,他們或者表現陽光下物象微妙色彩變化,或者用聲音的響度與色彩去捕捉人的心靈對光影視界的瞬間感受,這種創作理念的變革拓展了人們的審美領域,并為藝術家發揮個性提供了新的途徑。第三目是“現代藝術的興起”,20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發展人們的思想意識與價值觀發生變化。在哲學與心理學影響下,出現了與傳統藝術全面突破的現代藝術。在畫壇上出現了重視內心“自我感受”的現代派代表塞尚、梵高和畢加索。而用自由音調形象概括反映生活過程的現代音樂也流派分呈。
三個字目按時間順序,將音樂與美術兩個板塊揉和一體進行闡述。彼此呼應,銜接與鋪墊了時代背景,全面展開了歐洲的音樂與美術從風格嚴謹、情感抒發、模仿再現走向重視自我感覺,張揚主觀精神表現的一個歷史長廊過程。
(二)學生分析
學生在初中教材中涉及世界文化史內容偏少,由于傳媒資訊的作用,對于貝多芬、莫扎特、梵高、畢加索這些如雷貫耳的藝術大師也曾有過瀏覽啟蒙教育的印象,但僅是一爪半鱗式的掃描,朦朧而膚淺。對于藝術精品的時代內涵及藝術特色的深層次把握無從談起。一旦有人點撥他們求知的心靈,引入美學的殿堂,他們一定會與教師配合默契,共同在愉悅氛圍中接受藝術美的熏陶。
(三)教學目標
一、基本知識目標:貝多芬的代表作品、時代背景及其地位;印象主義大師莫奈與德彪西的作品與風格;現代藝術的成就及其與資本主義政治經濟之間的關系。
二、能力與方法目標及其教學實施策略:
1、 理解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音樂、印象主義音樂和現代藝術的概念和內涵。
2、 認識人類藝術發展的多樣性,并明確人類藝術的成就是社會政治經濟的產物。
3、 理解隨著現代科技發展及人們觀念的更新,藝術走向反映社會生活真實感受的現代藝術階段,其特征是直接反映人的思考、情感與關注,其價值在于發現和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