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與美術
第18課
本課內(nèi)容在《課程標準》中是必修三的第8個專題“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下的第2條“欣賞19世紀以來有代表性的美術作品,了解這些美術作品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及其藝術價值”和第3條“列舉19世紀以來有代表性的音樂作品,理解這些音樂作品的時代性、多樣性和民族性”。在《考試大綱》中隸屬于現(xiàn)代世界中的第6個專題“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下的第2條“有代表性的美術作品”和第3條“有代表性的音樂作品”。
19世紀以來音樂和美術發(fā)展的輝煌成就屬于了解識記的能力層級,貝多芬的音樂作品、印象派藝術作品和現(xiàn)代主義藝術作品的時代特征和藝術風格屬于理解掌握的能力層級。
本講知識在以前的高考中從未涉及,屬于以前高考的冷點,但是作為新課標高考新生事物,我們要轉變觀念,對它們要有足夠的重視,預測考查題型多以選擇題為主,考查的能力層次也多以了解識記為主。復習時需要準確記憶19世紀以來音樂和美術發(fā)展過程中的主要的藝術家、主要作品、藝術風格和地位等基本史實,并通過鑒賞這些藝術作品,能夠分析其中蘊含的時代特征。
【a級——了解識記】
【考點剖析】
【考點1】19世紀以來音樂發(fā)展的輝煌成就
1.18—19世紀之交:貝多芬與古典主義音樂
(1)地位:德國音樂大師,是架起古典主義音樂向浪漫主義音樂橋梁的偉人。貝多芬既把古典音樂發(fā)展到爐火純青,又開創(chuàng)了浪漫音樂的先河,在音樂史上樹立了一座不朽豐碑。
(2)貢獻:最重要的是對交響曲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將聲樂與器樂相結合,開創(chuàng)了交響曲的新形式;成功地賦予器樂反映社會重大題材的使命,并調(diào)動一切音樂表現(xiàn)手段來為這個使命服務。創(chuàng)作了九部著名的交響曲,如:《英雄交響曲》,《命運交響曲》和《田園交響曲》等。
2.19世紀末:印象派音樂
印象派創(chuàng)作觀念不僅改變了繪畫方式,而且也影響了音樂創(chuàng)作。代表人物是法國作曲家德彪西,他于1892年創(chuàng)作了《牧神午后•前奏曲》,從而確定了印象派音樂的地位。
3.20世紀以來:現(xiàn)代音樂
現(xiàn)代音樂出現(xiàn)了許多派別。20年代末:新古典主義音樂;接著:表現(xiàn)主義音樂;20世紀中期:序列音樂;此外:具體音樂、電子音樂、空間音樂、機遇音樂、偶然音樂等。作曲家們根據(jù)各自的作理念譜寫各式各樣、風格獨特的樂曲。
『例1』代表古典主義音樂終結和浪漫主義音樂開端的偉大音樂家是( )
a.海頓 b.莫扎特
c.德彪西 d.貝多芬
[解析]本題答案教材中有明確表述。18~19世紀之交,貝多芬是古典主義音樂向浪漫主義音樂過渡的時期。為這兩大樂派架起橋梁的偉人是德國音樂大師貝多芬。他集古典主義音樂之大成,使古典音樂更加精妙深刻,又開創(chuàng)了浪漫主義音樂的先河,同時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了交響曲,將聲樂與器樂相結合,開創(chuàng)了交響曲的新形式。
[答案] d
『例2』關于印象派音樂的表述正確的是( )
a.印象派繪畫的興起影響了印象派音樂的產(chǎn)生
b.印象派音樂的代表人物是德國的貝多芬
c.德國的德彪西為印象派音樂做出了重大貢獻
d.《牧神午后•前奏曲》是貝多芬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