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 宋明理學教案
背景: 在理學自身的發展過程中,理學家們也對于一些具體的問題產生了分歧。他們不滿意程朱理
學對于“理”的探究方式的煩瑣,相對而言,更受到佛教、道教強調個體修養作用這一思想的影
響,提出了“心即理也”等觀點。
內容:①心是萬物本原(“心即理也”)。 他認為天理、人理、物理只在人的心中,“宇宙便是
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主張“心”和“理”是永久不變的,以此證明一切封建的道德教條都是
人心所固有的,是永恒不變的。
②求“理”的方法 -----內心反省。認為“理”就像太陽、月亮一樣簡單明了,不許要旁求他索
,通過世界外物或者咬文嚼字埋首經書,都是煩瑣而無用的求證方法,人們要了解、認識客觀事
物,只要悟得本心就可以了,甚至連書都不必多讀。認識來自心中,所謂“發明本心”也就是要
直達自己的內在良知。
③反對“格物致知”(但它們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為封建統治提供理論根據的,反對人民為
改善受壓迫的處境去同封建統治者進行斗爭。)
2)陽明心學。
背景:隨著程朱理學在思想界統治地位的確立,其本身也逐漸地成為統治者束縛人們思想的工具
。特別是程朱理學與科舉制度正式掛鉤之后,許多知識分子更多地將程朱理學看作求取科舉功名
的敲門磚。而明中期以來,社會生活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民起義也頻繁發生,程朱理學不能
夠回應這些變化。一些儒家學者認為,人心混亂是由于思想界的混亂導致。在官學話的程朱理學
之外,他們通過進一步發展陸九淵的“心學”來挽救理學和更新儒學,“陽明心學”由此產生。
內容:①思想核心:“致良知” 良知即本心、即理,乃天生,不必外求
②強調自我主動,鼓勵奮發立志
王守仁,世稱陽明先生,明代理學大師。核心思想是“致良知”即本心和良知即是理,天理本在
人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需克服私欲、回復良知即可成圣賢。強調加強自我修養,激勵人們奮
發立志。
材料一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觀賞風景時,朋友指著山中開花的樹木問:“你說天下無心外之物,
山中樹上的花自開自落,同我心有何相關?”王守仁回答:“你不來看此花時,此花與你的心同
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過來,就說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材料二 王守仁曾經多次參與鎮壓農民起義和平定地方叛亂,由此他認識到“破山賊易,破心中賊
難”
材料三 唐代禪宗五祖弘忍的弟子、北派首領神秀的同門、南派首領慧能所作佛偈: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探究:材料一中王守仁對“花”與“人心”關系的解釋,反映了他的什么觀點?你認為他的解釋合
理嗎?
材料二中“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的意思是什么?王守仁是怎樣解決這一問題的?
分析陸王心學與材料三所反映思想之間的淵源關系。
探究: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有什么不同之處?
共同點:1、內容相同:都是儒學的表現形式,都繼承了孔孟“仁”“禮”的思想,都認為世界本
原是“理”。2、影響相同:都有助于統治者維護專制統治,都壓制、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對塑
造中華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積極影響。
不同點:1、對世界本原的具體認識不同:程朱理學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陸王心學認
為世界本原是內在的“心”,認為本心是“理”。2、把握“理”的途徑不同:程朱理學主張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