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節 宋明理學學案
教師:同學們前面問題回答較好,對于格物致知與實踐出真知有何區別上,同學們回答有點問題,現在我給大家講解一下。所謂格物,指接觸外在事物;致知,指獲得知識;《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敝祆浒迅裎镏轮醋鍪前盐绽淼耐緩。通過接觸世間萬事萬物,在體會到各種知識的基礎上加深對理的體驗,最終貫通明理。由此可見他們的學說還是在理學的指導下,對事物進行探究,而他們的思想也是服務于理學的內核—三綱五常的,以來規范人們的道德,維護封建統治,其中,有段資料說,有人曾問程頤:“寡婦貧苦無依,能否再嫁?”程頤斷然回答:“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由此看出他對人性的壓抑可見一斑。所以,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學之真。正因為如此,南宋后程朱理學成為官方哲學,有力的維護了封建專制統治。
探究:請大家分析程朱理學產生的背景。
(1)政治因素:理學的興起與宋代政治特點密切相關。
①宋代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重文輕武,倡導尊儒讀經,促使學術活躍。
②儒家知識分子積極參與國家政事,參政議政;言論不當,朝廷僅是貶官離京而已。
(2)經濟因素:宋代農業、手工業經濟的大規模發展,為理學興起奠定物質基礎。
(3)文化因素:理學的興起與宋代文化發展密切相關。
①科技文化的進步顯著:理學對自然及社會規律的思考正是宋代科技文化發展的結果。
②科舉產生的士大夫們,注重道德文化修養,注重氣節,對儒家經典大義的探究成為時尚。
(4)思想因素:理學的興起與思想史自身發展進程密切相關。
①理學是儒、釋、道三教長期論爭和融合的果實。
②魏晉至隋唐,儒、佛、道三教長期論爭和融合奠定了基礎。
結論:一定時期的思想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應。
那么接下來我們再了解另一個思想派別----陸王心學
展示四:陸王心學代表人物陸九淵和王陽明的圖像及介紹,并讓學生找出兩人的思想觀點
陸九淵---心是世界萬物的本源,提出“心即理也”,認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去尋找,求理的方法是內心反。础鞍l明本心”)。
王陽明---①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主觀唯心論的宇宙觀)② 認為人天生具有“良知”,修養的關鍵在于克服私欲,“致良知”,人人皆可成為圣賢。
③特別強調“知行合一”。
探究:王陽明心學產生的歷史背景。
① 明中期后,階級矛盾日益尖銳,社會動蕩不安,封建統治陷入危機。
② 王陽明認為:只有整治人心,才能挽救封建統治。
上面就是陸九淵和王陽明的主要觀點,請大家歸納一下心學的主要特征。(5分鐘)歸納完畢,請大家用一句話表述。
9組搶答:心是世界萬物的本源,求理的方法是內心反省,克服私欲。
教師:正確,加十分。那么我們再回憶一下,理學的主要特征。(5分鐘)
8組:理學認為理是世界萬物的本源,求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通過外在學習,明道德之善,克服私欲。
教師:回答完全正確,
展示五:觀點•爭鳴:《宋明理學的利弊》
觀點1 以往對宋明理學,常常批判多于肯定,對朱熹、王陽明全盤否定說,清人戴震曾說過:“酷吏以法殺人,后儒以理殺人”,“人死于法,猶有憐之者;死于理,其誰憐之”。(批判宋明理學對人的自然欲求的壓抑、扼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