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教案2
[西漢的犁]西漢耦犁:由二牛合犋牽引、三人操作的耕犁。其操作方法是一人牽牛,一人掌犁轅以調節耕地的深淺,一人扶犁。這種犁的犁鏵較大,可使深耕、翻土、培壅一次進行,耕作速度快。
西漢耬犁:又稱耬車,是漢武帝時搜粟都尉趙過創造的一種畜力播種機。該機由耬架、耬斗、耬腿等幾個部分組成。耬架用木制成,供人扶牛牽。耬斗是放種子的木箱,分大小二格。大格儲種子,小格相當于播種調節門,有一個帶閘板的出口,可以控制下種速度,均勻地播撒。耬腿是開溝的鐵鏟,耬犁按播種幅寬、行數的不同,有一腿、二腿、三腿乃至更多的腿,其中以三腿的較多。耬犁能一次完成開溝、播種、覆土、壓土等多項工作,提高了播種質量與效率,是當時水平較高的播種機,也是世界上出現最早的播種機。
[秦朝的賦稅和徭役]
秦朝的賦稅很重,《漢書•食貨志》上說:“田租口賦鹽鐵之利二十倍于古!比嗣褚讶晔斋@的2/3交給政府,即“收泰半之賦”。這么重的賦稅,使“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績不足衣服”,人民只能“衣牛馬之衣,食犬彘(豬)之食”了。
秦朝人民負擔最重的是徭役和兵役。秦政府規定:成年男子每年服徭役一個月,一生要在本郡服兵役一年,到京城或邊疆戍守一年,這是基本的。秦始皇在位期間,始終未停止過大規模征發徭役。首先是大建宮殿和皇陵,每滅一國,就仿其國宮殿,在咸陽蓋起同樣大小的宮殿。另外又建朝宮于上林苑,可容十萬人;建阿房宮,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萬人。關中宮計三百,關外宮四百余,均建甬道相連。此外,又以刑徒七十余萬在驪山修建皇陵。至于全國修建的馳道,參加的戍卒民夫亦不計其數。修筑萬里長城更用上數十萬人運送糧草;若男子不足,甚至還用女子服役。秦代人口估計約二千萬人,而每年被征服役者不下三百萬,占總人口百分之十五以上,由是可見秦代徭役之繁重。
[井田制]
井田制是周代的主要土地制度。在這種土地制度下,土地劃分為“公田”和“私田”。公田就是周天子和各級貴族所掌握的土地,庶人在公田上勞作,其產品全部歸周天子和各級貴族所有。公田又稱為“大田”或“甫田”。貴族們提供給庶人耕種的小塊土地稱為私田,其收獲歸庶人私有。
關于公田和私田的結構情況,孟子曾有這樣的說法:“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別野人也!(《孟子•滕文公》)按照這種劃分方法所形成的土地疆界形狀呈“井”字形,所以孟子稱之為“井地”,后世又稱為“井田”!稘h書•食貨志》:“井方一里,是為九夫,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畝。公田八十畝,是為八百八十畝,余二十畝以為廬舍。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惫糯墨I上的這些記載反映了在井田制度下土地分配的情況。對于這種土地分配制度的意義,孟子十分強調其對“仁政”的影響。他說:“夫仁政必自經界始,經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祿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經界!(《孟子•滕文公》)孟子的說法雖然帶有一些空想性質,但他去古未遠,其說法應當是基本上反映了周代社會基層單位的土地情況的。
[大禹治水]
傳說在堯舜禹時代,洪水泛濫,居民困苦不堪。堯命鯀去治水,鯀使用堵塞河道修筑堤防的辦法,歷時九年以失敗而告終,鯀也被“殛之于羽山”。舜命鯀的兒子禹去治水。禹總結其父及前人治水的經驗教訓,改用疏導江河的辦法,鑿龍門、辟伊闕、疏九河……,終于取得了成功。大禹治水的傳說也廣泛流傳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