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教案2
關于大禹治水的故事,在《詩經》、《尚書》、《左傳》、《孟子》、《墨子》、《荀子》、《楚辭》、《管子》、《國語》等書中均有記載,比較詳細的是《孟子•滕文公上》。其中寫道:“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泛濫于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禽獸逼人,獸蹄鳥跡之道交于中國。堯獨憂之”,“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國可得而食也。當是時也,禹八年于外,三過家門而不入,雖欲耕,得乎”。這里說的“禹疏九河”可能是夸張的說法,但他治理洪水之事,可能不謬。大禹為了治水,解除民眾之苦,三過家門而不入,這種忘我精神,為歷來的史學家所稱頌。
[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蜀郡守李冰于公元前227年創建的都江堰,是中國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我國科技史上的一座豐碑,被譽為世界奇觀。兩千多年來,引水灌溉,才使蜀地有“天府之國”的美譽。都江堰是“天府”富庶之源,至今仍發揮著無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灌溉良田1000多萬畝。
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分為都江堰渠首工程,這是都江堰灌溉系統中的關鍵設施。渠首主要由魚嘴分水堤、寶瓶口引水工程和飛沙堰溢洪道三大工程組成。
離堆在開鑿寶瓶口以前,是湔山虎頭巖的一部分。李冰根據水流及地形特點,在坡度較緩處,鑿開一道底寬17米的楔形口子。峽口枯水季節寬19米,洪水季節寬23米。據《永康軍志》載,“春耕之際,需之如金,號曰‘金灌口’”。因此寶瓶口古時又名金灌口。寶瓶口是內江進水咽喉,是內江能夠“水旱從人”的關鍵水利設施。由于寶瓶口自然景觀瑰麗,有“離堆鎖峽”之稱,屬歷史上著名的“灌陽十景”之一。
[鄭國渠]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秦王采納韓國人鄭國的建議,并由鄭國主持興修的大型灌溉渠,它西引涇水東注洛水,長達300余里。涇河從陜西北部群山中沖出,流至禮泉進入關中平原。平原東西數百里,南北數十里。平原地形特點是西北略高,東南略低。鄭國充分利用這一有利地形,在禮泉縣東北的谷口開始修干渠,使干渠沿北面山腳向東伸展,很自然地把干渠分布在灌溉區最高地帶,不僅最大限度地控制灌溉面積,而且形成了全部自流灌溉系統,可灌田四萬余頃。鄭國渠開鑿以來,由于泥沙淤積,干渠首部逐漸填高,水流不能入渠,歷代以來在谷口地方不斷改變河水入渠處,但谷口以下的干渠渠道始終不變。
鄭國渠自開鑿以來,歷經各個王朝的建設,先后有白渠、鄭白渠、豐利渠、王御使渠、廣惠渠、涇惠渠,至今造益當地。
■二 古代中國的手工業經濟■
(一)教學目標
[內容標準]
列舉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認識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基本特征。
[知識與能力]
通過學習教材中提供的歷史文獻,了解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并在此基礎上能對其種類、部門、管理等方面進行列舉。
深入了解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基本特征,并能對“工官”制度作進一步認識;同時,能對所涉及的手工業專有名詞進行探究。
通過本課內容的學習,使學生養成閱讀歷史文獻的習慣,并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借助歷史文獻進行獨立學習和探究的能力。
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特征,了解其生產的意義和局限性,進行合理的辯證思維和創新性探索,從而培養和提高學生歷史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