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古代中國經(jīng)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教案2
一件銅器的鑄造需要經(jīng)過以下的工藝流程:(1)制模,即將要制作的青銅器先用泥塑出模子,有花紋的要刻出花紋;(2)從泥模上翻制外范;(3)將泥模刮去薄薄一層,使之成為范芯;(4)范芯與泥模先陰干,然后用高溫烘烤;(5)將陶范與范芯組裝起來,并予以固定;(6)澆注銅液;(7)拆去陶范與范芯;(8)修整、打磨毛刺。這時—件金燦燦的銅器就鑄造出來了。
在完成上述程序后即可獲得一件銅器的稱為渾鑄法。但有些銅器造型奇特,如四羊尊的肩部有四只形象生動的羊頭,用渾鑄法不能鑄成。于是工匠們用分鑄法,先鑄出附件(羊頭),再在鑄造器身時,將它們鑄接在一起;也有的是先鑄器身,再將附件與器身鑄接在—起。這種分鑄技術在商代已被工匠們熟練地掌握,所以鑄造出許多精美、奇特的銅器。泥范分鑄方法的應用,開創(chuàng)了與古代西方不同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范鑄技術,這是三千年前中國工匠的杰出創(chuàng)造。
青銅文化即青銅時代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文化與精神文化。大約從夏代開始,中國進入青銅時代。到了商代,青銅器的應用幾乎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由于青銅工具的銳利遠勝于石器,加以當時的鑄造技術可以制作出適合于不同用途的各種手工工具和農(nóng)具,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生產(chǎn)的發(fā)展。因此,擁有眾多人口的都邑出現(xiàn)了。在這些都邑中,建造起巨大的宮殿;修造大型王陵;構筑起城垣與壕溝之類的防御設施。在都邑與各地之間有馬車與舟船等交通工具相連接;還出現(xiàn)了鍥刻的甲骨文,用于記錄社會生活中的事件;天文、歷法、醫(yī)學等科學也發(fā)展起來。青銅工具用于采礦業(yè),可以采出更多的礦石。冶煉業(yè)發(fā)展的結果,反過來又促使青銅鑄造業(yè)的發(fā)展。這種良性循環(huán),使中國的青銅時代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它所創(chuàng)造的燦爛的青銅文化,在世界文化遺產(chǎn)中占有獨特的地位。
[中國古代冶鐵業(yè)]
中國古代冶鐵業(yè)興盛于公元前770年左右,春秋戰(zhàn)國之際進入鐵器時代,鑄鐵件大量用于制作農(nóng)具、手工工具等。公元前221年秦統(tǒng)—中國后,設“鐵官”管理冶鐵業(yè)。到公元前119年的漢武帝元狩四年,共在大河上下、長江南北的39個郡內(nèi)的49個產(chǎn)鐵地區(qū)設有鐵官。到唐代,全國共有鐵礦104處。公元8xx年前后,鐵的年收入量約為200萬斤。到宋代,全國冶鐵場所分布于36個州,年總收入量達到550萬斤,其中的74%集中在今河北的邢臺、磁縣兩地。元明時代,中國官鐵收入大幅度增長,元初達到1000萬斤/年,明初更達到1800余萬斤/年。同時,冶鐵業(yè)重點南移到江西、湖廣地區(qū)。公元1395年的明洪武28年,官庫存鐵達3700余萬斤。于是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停辦官冶鐵,讓民間自由開采,官府只按2/30的稅率收稅。至清代,大型鐵場集中在廣東佛山和陜西漢中2處。佛山的冶鐵工人曾多達3000人。漢中鐵場有大小分廠幾十處,大廠有—3000人,小廠有數(shù)百人至千余人不等。
中國鑄鐵冶煉技術所以能夠比歐洲早19xx年發(fā)明,并且很早推廣應用,主要由于繼承和發(fā)展了青銅冶鑄技術,并運用了長期累積的豐富經(jīng)驗。遠在商代和西周時代,青銅冶鑄技術已有很高水平,商代已能鑄造大型青銅器如“司母戊大方鼎”,西周已能鑄造大型青銅器如“大盂鼎”、“大克鼎”等。春秋時代已使用高大的圓錐形煉銅豎爐,高達1.2到1.5米左右,爐缸有一或兩個鼓風口,有著鼓風設備,因而到春秋后期,冶鐵鼓風爐有重大的進步,已能鑄造大型鐵器用來頒布成文的刑法。公元前5xx年,晉國曾在國都征收“一鼓鐵”的軍賦,把成文的刑法(即當時所謂“刑書”)鑄在鐵鼎上頒布(《左傳》昭公2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