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教案
本目內容是本課的難點,建議通過對“因信稱義”概念的解釋、路德思想與天主教會說教的比較,來理解路德宗教改革的實質。突出重點即可,不宜展開或過多補充材料。關于宗教改革的實質,教材沒有明確的表述,如果學生能力較強,時間充分,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辯論。
第三目“馬丁•路德改革對天主教會統治的沖擊”
(1)推動了廣大民眾的反封建斗爭。
馬丁•路德反對教會的一系列舉動,固然得到廣泛擁護,但是不同的階級和集團卻是根據其不同的利益來支持宗教改革的。除了皇帝、高級教士、部分諸侯和掌權的城市貴族反對改革以外,在要求改革的勢力當中很快就分裂為兩個集團。以路德為代表的溫和派倡議建立新的教會,主張教會脫離羅馬控制,取消復雜、森嚴的教階制,取消繁縟的禮拜儀式,把教會土地收歸國有。但路德反對暴力,主張和平發展,消極抵抗。他的宗教改革主張,不包含社會改革的要求,它代表富裕的手工業者、商人、工場主、小貴族和部分諸侯的利益。馬丁•路德所領導的宗教改革,客觀上有反封建的作用,但并不能從根本上滿足人民的要求。隨著宗教改革的深入,閔采爾領導農民和平民掀起了新一輪宗教改革。閔采爾也主張信仰得救,但他認為信仰就是人的理性,號召用暴力手段實現社會變革,建立人人平等的“千年天國”。1524~1526年,德意志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戰爭。戰爭遍及德意志的大部分地區,全國大約有2/3的農民參加了斗爭。在農民戰爭中,教會的寺院、教堂被搗毀,教會財產流失,教士的威信掃地,農民戰爭動搖了天主教會在德意志的統治地位。馬丁•路德明確反對農民戰爭,要求人民服從政府。諸侯是惟一從農民戰爭失敗中得到好處的集團,他們加強了對農民的剝削,并奪取了天主教會的財產,在政治、經濟和宗教上的權勢都大大加強,德國的分裂割據狀態更加加劇了。
(2)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
宗教改革后,德意志東北部的薩克森、普魯士等地的諸侯國成為路德派新教國家,并乘機奪取天主教會的財產,同天主教諸侯抗衡。信奉新教、舊教的各諸侯國發生了多次戰爭。1555年,經過長期戰爭,雙方締結了奧格斯堡條約,確立了“教隨國定”的原則,即各諸侯國有權決定自己臣民的信仰。從此,路德創立的新教派在德意志的廣大地區取得了合法地位,并且傳播到德意志以外的一些地區。
(3)為歐洲宗教改革開辟了道路。
馬丁•路德首先確立了與羅馬教廷說教不完全相同的基督教派,嚴重沖擊了羅馬教廷的神權統治。基督教世界出現了分裂,出現了更加符合歷史發展趨勢和資產階級利益要求的新教。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還為歐洲的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宗教改革開辟了道路。發生在德國的這場改革很快波及了歐洲的其他國家和地區,加爾文教和英國國教先后創立,形成了基督教三大新教教派。
本目內容有兩個難點:一是對閔采爾農民戰爭的理解;二是新教出現后,基督教的構成體系。第一個難點,建議教師指導學生分析理解閔采爾農民戰爭對天主教會在德意志統治地位的動搖作用。第二個難點,建議教師以圖示的形式幫助學生總結,理解新教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