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 王安石變法的歷史作用
第3課 王安石變法的歷史作用
一、教材分析
【課程標準】
歸納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內容,分析王安石變法的歷史作用。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識記:守舊勢力阻撓變法的做法;王安石“三不足”精神;宋神宗對變法態度的變化;司馬光廢除新法;國家財政收入的增加,國庫充裕;農田水利法、方田均稅法、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均輸法各項法令的具體成效;青苗法、免役法實行過程中的一些局限;保甲法的作用和表現;軍器監的設立、保馬法的實施、將兵法的推行、軍隊精簡等方面的具體成效西部邊境的鞏固開發;
(2)理解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王安石變法的命運和作用;
(3)探究慶歷新政和王安石變法的異同;
2、過程與方法:
(1)探究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和教訓,以及王安石變法的歷史地位;
(2)引導學生分析王安石變法的性質和根本目的,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王安石變法雖然最終失敗了,但留給后人許多寶貴的財富,如堅持改革的信念和“三不足”精神;銳意進取、勇于創新的精神等;
(2)改革是社會進步的動力;改革充滿了阻力,過程是艱難的,要有堅定的信念和態度,改革才能成功。
【教學重難點】
重點:王安石變法的歷史作用。
難點:對王安石變法的命運和歷史地位的全面認識。
【教學建議】
本課教材主要介紹了王安石變法的命運和歷史作用。建議教師分兩部分對教材進行處理:一是“變法的命運”,主要介紹了王安石變法的曲折過程和最后的結局。二是“積貧局面的改變”和 “積弱局面的改善”,主要內容是介紹王安石變法的成效和歷史作用。
二、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復習回顧前面兩節的內容:北宋中期出現了嚴重的社會危機,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封建統治,范仲淹首先進行了變法,史稱慶歷新政。但是,范仲淹的變法僅僅推行了一年多就夭折了。面對更加尖銳的社會矛盾,王安石隨后在宋神宗的支持下進行了新的變法。
教師提出問題:范仲淹的改革最終以失敗告終,王安石變法又會面臨什么樣的命運呢?
由此進入新課的學習。
★講授新課
王安石變法的歷史作用
(一)王安石變法的命運:
1、保守派反對變法,對變法百般阻撓和破壞:
變法觸及到了一些大地主、大官僚和大商人的利益,他們千方百計反對變法是必然的。熙寧七年(1074年)春,河北等地旱象嚴重,九月不雨,免役錢激起群情洶洶、民心不穩,神宗憂形于色,寢食不安。光州司法參軍鄭俠,見新法招致天怒人怨,欲猛醒王安石,遂繪東北《流民圖》以告急文件特進。神宗反復觀圖,或身背鎖械,或口食草根,或身無完衣,或拆屋納錢,種種驚心怵目之狀,竟夕不眠。示之后宮,神宗的祖母曹太后和母親高太后也在神宗面前哭哭啼啼,訴說天下被王安石搞亂了,逼神宗停止新法。
課文第56頁插圖《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向宋神宗哭泣》,教師可結合插圖進行講解:
一天,宋神宗同母親高太后和弟弟趙顥一起到后宮看望太皇太后(仁宗曹太后)。太皇太后說:“我聽說老百姓很苦,像那些人們不贊成的青苗法等,就罷了吧。”
“這些措施是為了造福百姓,不是給他們造成痛苦。”神宗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