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 王安石變法的歷史作用
公元1086年,即宋哲宗元祐元年,四月,王安石在江寧府,就是今天的南京去世,時年六十六歲;九月,司馬光病逝,時年六十八歲。此后,到公元1093年,即宋哲宗元祐八年,在宣仁太后主導下,帝國政府致力于清除王安石變法影響、恢復祖宗舊制的工作,前后歷時九年。至此,支持變法的政治派別,被時人稱之為“元豐黨人”,反對變法一派,則被稱之為“元祐黨人”。帝國政治陷入黨爭的泥沼。
(二)積貧局面的改變:
1、積貧局面改變的表現:政府財政收入增加,國庫充裕。
2、富國之法的成效:
(1)積極影響:
①限制了大地主大商人大官僚的剝削,有助于緩和階級矛盾。
②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農民得到一定的實惠。
③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積貧”的現象有所改善。
(2)弊端和不足:用人不當,出現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現象。
教學建議:教師在講述“富國之法”各項措施的作用及弊端時,可用表格進行歸納、概括:
積貧局面的改變
富國之法的措施 作用和成效 局限
農田水利法 水利工程廣為修建,保證了灌溉;耕地面積增加,農業生產發展,政府稅收增加。 政府財政收入增加,國庫充裕,積貧的局面大大改變了
方田均稅法 清丈出大量隱瞞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農民免除賦稅,得到實惠。
青苗法 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貸對農民的剝削,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階級矛盾。 強制農民借貸;利息偏高,農民負擔依然沉重
免役法 農民從勞役中解脫出來,保證了勞動時間,促進生產發展;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 對貧苦人是沉重的負擔,許多人為支付免役錢家破人亡
市易法和均輸法 打破了大商人對市場的壟斷;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
(三)積弱局面的改善:
1、改善的表現:“強兵之法”的推行,使北宋的國力得到增強,積弱局面有所改觀。
2、強兵之法推行的作用:
(1)保甲法:
①加強了農村的封建統治秩序,維護了農村的社會治安。
保甲法在京城附近實施一年多后,官員向宋神宗回報說,地方治安大有好轉,“盜賊比之昔時,十減七八”。
②建立了全國性的軍事儲備,并節省了大量訓練費用。
保甲法的實施,寓兵于農,實現了兵農合一,為精簡軍隊創造了條件,至宋神宗末年,軍隊總數由原來的110萬減少至80萬。
(2)軍器監的設立:武器的質量和產量都得到提高。
(3)保馬法:提高了馬匹的質量和數量,為政府節省了養馬費用。
(4)將兵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兵將分離的局面,戰斗力有所加強。
教學建議:教師在講述本目內容時,可列表進行歸納、概括:
積弱局面的改善
強兵之法的措施 作用和主要成效
保甲法 加強了農村封建統治秩序,維護了農村社會治安;建立了全國性的軍事儲備;節省了大量的訓練費用 主要表現: 西部邊境的鞏固和開發
設置軍器監 武器質量和產量都提高
保馬法 馬匹的質量和數量提高;政府節省了大量養馬費用
將兵法 加強了軍隊戰斗力
精簡軍隊 加強軍隊戰斗力,節省了不少軍費
【合作探究1】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有哪些?給我們留下哪些啟示?
參考答案:
原因分析:①王安石變法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阻撓和破壞。(這是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