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稅收的性質和作用》教案(精選2篇)
《我國稅收的性質和作用》教案 篇1
教學目標和要求:
1、識記:我國稅收的性質,我國稅收的作用。
2、理解:舉例說明我國的稅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3、適用:根據我國稅收的性質和作用,說明公民應增強依法納稅的意識,自覺納稅。
板書設計:
(1)不同社會制度下稅收的共同點
1、稅收的基本特征 見圖表
(2)不同制度下稅收的不同點
性質: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1)我國稅收是“取之于民”的
(2)“取之于民”反映的是勞動者局部利益與
我國稅收的 2、我國稅收的性質 整體利益、目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正確結合
性質和作用 (3)社會主義稅收是“用之于民”的
(4)“用之于民”反映稅收代表這部分社會產品
和國民收入歸全社會共同占有,為全體勞動
人民的利益服務
(1)稅收是組織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3、我國稅收的作用 (2)稅收是調節經濟活動的主要杠桿
(3)稅收是國家實現經濟監督的主要手段
教學重點、難點:我國稅收的性質和作用。
教學方法:復習—導語—學生自學—講解重點、難點—歸納小結—課堂練習
教學過程:
復習舊課:
1、什么叫稅收?
2、稅收的三大特征是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稅收是國家為實現其職能,憑借政治權力,依法無償取得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稅收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固定性三個基本特征。
導入新課:
古今中外,幾乎每一個國家都有稅收,那么,不同國家、不同社會制度稅收的性質是不是都一樣呢?我們社會主義稅收的性質和作用又是什么?這就是我們這一課要講的主要問題。
進入新課:(看書自學,思考題投影打出)
①各國稅收有哪些共同點?
②我國稅收的性質是什么?“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現實生活中又有哪些具體表現?
③我國稅收的作用有哪些?
教學要點:
二、我國稅收的性質和作用(板書)
教師講解:
稅收從國家產生以來就產生了,不同的社會制度盡管稅收的名目不同,但是,稅收作為取得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都是為實現國家職能服務的,都是整個國家行政和權力機構的生活源泉,因此,有著共同的基本特征。
1、稅收的基本特征。
(投影儀展示以下三組材料:)
材料一:奴隸社會被征服的藩屬和分封的諸侯國向王室進貢土特產、珍寶、財物稱為土貢。這是稅收的一種特殊形式;向土地課征農作物,向商人、手工業者征收稅賦。
材料二:封建社會向農民征收田賦;對人丁課征人頭稅,對商業、手工業征收的鹽稅、酒稅、茶稅……捐納(各級政府以捐獻方式取得財物的一種方式,是稅收的特殊形式)、雜稅、土貢……
材料三:資本主義國家征收流轉課稅、所得稅、雜稅等(娛樂稅、登記稅、防火稅、賽馬及彩票稅、環境污染稅……)。
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稅收作為一種分配形式是憑借何種手段獲得?
(2)分配的主體是誰?
(3)稅源來自何處?
講解:
a、不同國家稅收有著共同的基本特征(共同點):
①都是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②都是為國家實現其職能服務的;
③都是以國家政治權力為前提的分配關系,分配的主體都是國家。
④稅收的來源都取之于民。
⑤都具有“三性”(強制性、無償性、固定性)。
這些共同點就是稅收屬性,這些共同點的存在反映了稅收的共性,即不論是奴隸、封建、資本、社會主義社會,只要具備了上述這些共同點的財政收入形式就都可以叫做稅收。但是,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稅收的性質都各不相同。
b、不同社會制度下稅收的性質不同(不同點):
(投影儀打出以下圖表:)
資本主義稅收和社會主義稅收的比較表
資本主義稅收 社會主義稅收
相
同
點 目的 為國家實現其職能服務
前提 國家政權
主體 國家
來源 公民
基本特征 強制性、無償性、固定性
不
同
點 性 質 取之于民,服務于壟斷資產階級。體現了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之間剝削與被剝削、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體現了國家、集體、個人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整體與局部、長遠與目前的關系。
稅收在不同的社會制度和不同國家中,反映了不同的經濟關系和階級屬性。我們把稅收的這種階級屬性稱為稅收的性質。稅收的本質和稅收的性質不同。稅收的本質,即在任何國家、任何社會,它都是憑借政治權力所形成的一種特殊的分配關系,這是不因國家與社會性質不同而改變的。但是,這種特殊分配關系的階級屬性,都因生產關系的性質不同,即社會制度和國家性質不同而不同。
如:在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中和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統治者為了自身的利益,通過稅收對勞動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
2、我國社會主義稅收的性質: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本課難點,要把握以下幾點:)
①社會主義稅收是“取之于民”的。
在我國,由于公有制經濟居于主體地位,所以國家稅收的主要來源是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上繳給國家的稅金。稅收是我國財政收入的主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它已占到了財政收入的90%~95%以上。(97年已占96.7%)
②“取之于民”反映的是社會主義稅收在國民收入分配中勞動者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目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正確結合。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是我國經濟制度的基礎,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國家是為人民服務的。國家必須集中一部分資金,促進生產的發展,保證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我國的社會主義稅收體現著國民收入分配中,國家與納稅人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的正確結合。
③社會主義稅收也是“用之于民”的。
我國稅收“用之于民”的重要表現有:國家拿出大筆資金用于提高人民生活,從1979年到1981年,國家對解決多年遺留下來的問題,拿出1400多億元來改善城鄉人民生活。其中,用于提高農副產品的收購價格(糧食等)的支出是422億元,用于提高職工工資和實行獎金制度的支出是300億元,用于安排城鎮2600萬人就業的支出是105億元,用于增加職工住宅的支出是152億元,還有用于減免農村稅收,增加進口商品價格補貼的支出等。
④社會主義稅收的“用之于民”反映稅收代表的這部分社會產品和國民收入,歸全社會共同占有,為全體勞動人民的利益服務。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國家的財產就是全國人民的財產。國家通過稅收集中起來的資金,歸全國人民所有。通過財政預算的再分配,為全國人民的利益服務。國家通過預算支出的安排,把稅收集中的資金,用于鞏固國防和維護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用于發展社會主義科學、教育、文化、衛生事業,用于國家經濟建設,用于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總之,廣大勞動人民是稅收的最終受益者。
3、我國稅收的作用。(本課重點)
(1)稅收是組織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從以下三點理解)。
① 組織財政收入是稅收的基本作用。
稅收是隨著國家的產生而產生的,是為了滿足國家實現其職能的物質需要而產生的。稅收從它產生之日起,為國家行使職能而組織財政收入,就成了它的第一職能。國家通過稅收,可以把分散在各部門的國民收入集中起來,以滿足國家實現其職能的物質需要。所以,組織財政收入是稅收的天職,也正因為稅收天生具有這種作用,所以它才隨著國家的發展而存在,至今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顯示著旺盛的生命力。
②稅收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支柱。
目前,我國稅收已占國家財政收入的95%以上,在日本占91%,在英國占96%,在美國占98%,這說明:稅收在各不同制度的國家里都普遍存在,并且在國家財政收入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所以,當前更應該強化和重視稅收在組織財政收入方面的作用。
③稅收可以使財政收入得到切實保證。
由于稅收具有強制性的特征,它是國家憑借政治權力,依靠法律的而取得收入,這樣便可以減少或避免拖欠和偷漏稅行為的發生。另外,不論企業是盈利還是虧損都必須依法納稅,這樣,稅款有相當大的部分就可以不受企業經營成果好壞的影響。
(2)稅收是調節經濟活動的重要杠桿(從以下二點來理解)。
①稅收為什么能夠調節經濟活動。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主要不是通用直接控制的行政手段,而是通過市場和對經濟活動參加者經濟利益的調節實現的。其中,稅收就是重要的調節手段之一。那是因為,稅收具有調節經濟的職能。這種職能是指,國家通過征稅,改變不同納稅人、不同經濟部門在國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以及不同產品的盈利水平,從而對經濟的發展產生某種影響的功能。國家的一些政策,一些政治、經濟目的,就是通過這種調節職能的發揮來實現的。我們說稅收是一種經濟杠桿,一般就是指稅收的這種調節經濟的職能。
② 稅收是怎樣調節經濟活動的。
如:國家通過繳納耕地占用稅的稅收政策,加強了對土地的管理;通過減征企業所得稅(低稅率)的稅收政策,吸引了外商高新技術企業在我國的投資,促進了我國技術水平的提高;通過免征(免稅)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推動了煤炭、電力、核能、石油等國家基礎產業的發展;通過免征和減征(減稅)企業所得稅兩年,支持了邊遠和貧困地區新建企業的發展。總之,國家可以運用稅收這一手段,通過納稅人、征收對象、稅率的確定和具體的稅收征管辦法,達到促進生產發展、技術進步、社會穩定,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目的。
(3)稅收是國家實現經濟監督的重要手段(從以下二點來理解)。
①稅收為什么能夠實現對經濟的監督。
因為稅收具有對經濟進行監督管理的職能,所以稅收能夠實現對經濟的有效監督。稅收的監督管理職能,包括對微觀經濟的監督管理和對宏觀經濟的控制兩個方面。從微觀經濟方面看,稅收是對國民收入進行的分配,而國民收入也是由國民經濟的各部門、各企業創造或實現的。從宏觀經濟方面看,稅收作為一種分配方式,它介入了社會經濟生活的諸方面,征稅的同時,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許多經濟信息、經濟動態都會得以體現和反映,這些信息又是國家對國民經濟宏觀管理的主要依據。所以,對宏觀經濟的監督也是稅收監督管理職能的一個重要方面。
②稅收是怎樣對經濟進行監督的。
稅收工作具有聯系面廣、綜合性強、信息靈通的特點,這就使稅收成了監督管理國民經濟的重要工具之一。首先,在日常的稅收征收管理工作中,稅務干部可以深入到國民經濟的各部門、社會再生產的各環節,以及經濟實體的生產、銷售、利潤分配及其使用的各方面,以便了解生產、經營、納稅等情況,總結經驗,揭露矛盾,發現和解決問題,同偷稅、漏稅、抗稅等違法行為作斗爭。其次稅收部門除了強化日常監督管理工作外,每年配合財政、審計、物價等部門進行年度大檢查,對查出的大量侵占國家收入的違法案件,進行嚴肅的處理,起到了保護國家財政收入的作用。
本課小結:
本課主要講了稅收的基本特征,我國稅收的性質和作用,我們要著重把握、深入理解社會主義稅收的性質和作用,做到自覺增強公司的納稅意識。
本課作業:
1、 課堂練習(下發給學生當堂做),此略。
2、 《導學》中有關練習題。
教后記:
通過教學,學生初步了解了稅收的基本特征,我國社會主義稅收的性質和作用。在課堂提問和練習中了解到學生掌握情況較好。要改進的是盡可能多舉事例,把問題說清講透,讓學生全面把握本課教學的知識點。
《我國稅收的性質和作用》教案 篇2
重點:我國稅收的作用;
難點:我國稅收的性質;
素質要求:
1、知識方面:
識記:
⑴我國的稅收是取之一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稅收;
⑵我國稅收的作用;
理解:
⑴我國稅收的性質;
⑵我國稅收的作用;
運用:
⑴舉例說明稅收是怎樣調節經濟的;
⑵ 舉例說明稅收是怎樣實現經濟監督的;
2、能力方面:
通過對稅收和利潤的區別與聯系提高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
3、思想覺悟方面:
通過對我國稅收的認識,有助于提高學生依法納稅、自覺納稅的意識;
復習提問
什么是稅收? 稅收的三個基本特征是什么?
(設計以上兩個問題的目的在于:通過復習,鞏固稅收和稅收的三個基本特征的知識,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從直觀上盾,稅收是國家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基本形式;從本質上看,稅收是憑借國家權力實現的一種特殊的分配關系;從特征上看,稅收具有無償性、強制性、固定性的特征。在此基礎上適時切入本節課所要講的內容;從作用上看,稅收個有組織財政收入、調節經濟活動、實現經濟監督的作用;從性質上看,我們的社會主義稅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稅收
導入新課
請同學們思考并回答下面三個問題:第一,舉出社會生活中的三個例子,說明我國的稅收是“取之于民”的。第二,舉出社會生活中的三個例子,說明我國的稅收也是“用于之于”的。第三,各舉出一個例子,分別說明我國的稅收具有組織財政收入、調節經濟活動、實現經濟監督的作用。(教師可引導學生將所舉的例子,對應地填入下表中。)
我國稅收的性質和作用
稅收的性質
取之于民。例(1)(2)(3)
用之于民。例(1)(2)(3)
稅收的作用
組織收入。例如
調節經濟。例如
經濟監督。例如
(教師歸納講授)我國的稅收是“取之于民”的,如國有企業上繳的稅金、農業稅、個人所得稅等。我國的稅收也是“用之于民”的,如用于經濟建設、國防建設、社會救濟等。我國的稅收有組織財政收入的作用,如稅收占我國財政收入的90%以上;有調節經濟的作用,如對貧困地區新辦的企業,減征或免征企業所得稅兩年,這樣可以鼓勵投資者向經濟落后地區投資,促進和地區之間經濟協調發展;有實現經濟監督的作用,如稅務機關依照稅法的有關規定,有權對經營單位的賬薄、憑證、報表、資料進行檢查,了解納稅人的經濟活動是否合法。
以上,我們通過一些例子說明了稅收的性質和作用各是什么,這正是我們今天這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
講授新課
二、我國稅收的性質和作用(板書) 我國稅收的性質(板書)
1)不同社會制度下稅收的性質不同
請同學們閱讀本框題第1~第4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以下問題:1)稅收作為一種分配關系(稅收的本質,)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具有哪些共同點?這些共同點的存在反映了一個什么總理?2)怎樣理解“在不同提社會制度下,稅收的性質卻是各不相同的”?什么是稅收的性質?
(教師歸納講授)首先,稅收作為一種分配關系,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都具有一些共同點。這些共同點就是稅收的基本屬性,具有這些屬性才能稱作稅收。其共同屬有: (1)稅收都是國家取得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都是為國家實現其職能的服務;
(3)都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三性);
(4)都是以國家政治權力為前提的分配關系;
(5)分配的主體都是國家;
(6)稅款都是取之于民的。
這些共同點的存在反映了稅收的共性,即不論是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還是社會主義社會,只要具備了上述這些共同點的財政收入形式就都可以叫做稅收。但是,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稅收的性質卻各不相同。
稅收在不同的社會制度和不同的國家中,反映了不同的經濟關系和階級屬性。我們把稅收的這種階級屬性稱為稅收的性質。稅收的本質和稅收的性質不同。稅收的本質,即在任何國家、任何社會,它都是憑借政治權力所形成的一種特殊的分配關系,這不是因國家與社會性質不同而改變的。但是,這咱特殊分配關系的階級屬性,卻因生產關系的性質不同,即社會制度和國家不同而不同。如,在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中和近代的半殖民地半殖封建社會中,統治者們為了自身的利益,通過稅收對勞動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
我國社會主義稅收的性質。(板書)
社會主義的稅收是“取之于民”的(板書)
在我國,由于公有制經濟居于主體地位,所以國家稅收的主要來源是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上繳給國家的稅金。稅收是我國財政收入的主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它已占到了財政收的95%以上(1995年為96.7%)
“取之于民”反映的是社會主義稅收在國民收入分配中勞動者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目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正確結合。(板書)
我國在社會主義國家,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是我國經濟制度的基礎,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國家是為人民服務的。國家必須集中一部分資金,促進生產的發展,保證人世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由此而決定,我國稅收在征稅與納稅的矛盾上,反映的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非對抗性矛盾。它是代表人民整體利益、長遠利益的國家需要,與納稅單位、個體局部利益、眼前利益的矛盾。我國的社會主義稅收體現著國民收入分配中,國家與納稅人在根本利益一致基本上的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的正確結合。
社會主義稅收也是“用于之于”的。(板書)
我國稅收“用之于民”的重要表現有:國家拿出大筆資金釤于提高人民生活,從1979年到1981年,國家對解決多年遺留下來的問題,拿出1400多億元來改善城鄉人民生活(占同期財政收入總額的31%)。其中,用于提高農副產品收購價格的支出是422億元,用于提高職工工資和實行獎金制度的支出是300億元,用于安排城鎮2600萬人就業的支出是105億元,用于增加職工住宅的支出是152億元,還有用于減免農村稅收、增加進口商品價格補貼的支出等等。
社會主義稅收的“用之于民”反映了稅收所代表的這部分社會產品和國民收入,歸全社會共同占有,為全體勞動人民的利益服務。(板書)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國家的財政就是全國人民的財產。國家通過稅收集中起來的資金,歸全國人民所有。通過財政預算的再分配,為全國人民的利益服務。國家通過預算支出的安排,把稅收集中的資金釤于鞏固國防和維護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用于發展社會主義科學、教育、文化、衛生事業,用于國家經濟建設,用于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
總之,廣大勞動人民是稅收的最終受益者。
我國稅收的作用(板書)
稅收是組織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板書)
組織財政收入是稅收的基本作用。(板書)
稅收是隨著國家的產生而產生的,是為了滿足國家實現其職能的物質需要而產生的。稅收從它產生之日起,為國家行使職能而組織財政心入,就成了它的第一職能。國家通過稅收,可以把分散在各部門的國民收入集中起來,以滿足國家實現其職能的物質需要。所以,組織財政收是稅收的天職,是稅收的基本作用。也正因為稅收天生具有這種作用,所以它才隨著國家的發展而存在,至今依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顯示著旺盛的生命力。
稅收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支柱。(板書)
目前,我國稅收已占國家財政收入的95%以上;在日本占91%;在英國占96%;在美國占98%。這說明,稅收在各不同制度的國家里都普遍存在,并且在國家財政收入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稅收在保證國家重點經濟建設、保證國家機器正常運轉方面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特別是我國目前正在進行經濟體制的改革與轉換,更需要大量的財力作為改革的后盾。否則,財力分散很可能導致改革半途而廢,甚至影響國家政權的穩定。所以,當前更應該強化和重視稅收在組織財政收入方面的作用。
稅收可以使財政收入得到切實保證。(板書)
由于稅收具有強制性的特征,它是國家憑借政治權力,依靠法律而取得的收入,這樣便可以減少蔌避免拖欠和偷漏稅行為的發生。另外,不論企業是盈利還是虧損都必須依法納稅,這樣,稅款有相當大的部分就可以不受企業經營成果好壞的影響。
以國有企業為便,它既要向國家納稅,又要向國家上繳利潤。國家要求國有企業納稅,是以國家政權機構的身分出現的,具有強制性,不容打折扣、討價還價;而國家要求國有企業上繳利潤,是以生產資料所有者的身分出現的。企業作為經營者,有義務將利潤的一部分交給生產資料的所有者,但在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利潤以怎樣的比例分配,情況會多種多樣,雙方的討價還價是不可避免的。可見,為了保證財政收入,納稅比上繳利潤要穩定可靠得多。
稅收是調節經濟活動的重要杠桿。(板書)
a.稅收為什么能夠調節經濟活動。(板書)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主要不是運用直接控制的手段,而是通過市場和對經濟活動參加者經濟利益的調節實現的。其中,稅收就是重要的調節手段之一。稅收為什么能夠調節經濟活動呢?那是因為,稅收具有調節經濟的職能。這種職能是指國家通過征稅,改變不同納稅人、不同經濟部門在國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以及不同產品的盈利水平,從而對經濟的發展產生某種影響的功能。國家在利用稅收發揮組織財政收入作用的同時,還通過稅種、種率、減免、加征等辦法,對不同的納稅人、不同的經濟部門、不同的社會產品實行征與不征、多征少征,來改變不同納稅人和經濟部門對國民收入和占有數量和比重,影響它們的物質利益,從而鼓勵或限制某些部門經濟的發展,改變經濟結構,國家的一些政策,一些政治、經濟目的,就是通過這種調節職能的發揮來實現的。我們說稅收是一種經濟杠桿,一般就是指稅收的這種調節經濟的職能。
b.稅收是怎樣調節經濟活動的(板書)
請同學們閱讀本框題第7、第8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問題:
1)為了保護耕地,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國家采取了什么稅收政策?
2)為吸引高新技術的外商投資企業在我國境內投資,國家又采取了什么稅收政策?
3)為發展煤炭、電力、核能等投資項目,國家還采取了什么稅收政策?4)為鼓勵人們在邊遠地區和貧困地區興辦企業,國家采取了什么稅收政策?
(教師歸納講授)國家通過繳納耕地占用稅的稅收政策,加強了對土地的管理;通過減征企業所得稅(低稅率)的稅收政策,吸引了外商高新技術企業在我國的投資,促進了我國技術水平的提高;通過免征(免稅)固定資產投資方面調節稅,推動了煤炭、電力、核能、石油等國家基礎產業的發展;通過免征和減征(減稅)企業所得稅兩年,支持了邊遠和貧困地區新建企業的發展。總之,國家可以運用稅收這一手段,通過納稅人、征收對象、稅率的確定和具體的稅收征管辦法,達到促進生產發展、技術進步、社會穩定、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目的。
稅收是國家實現經濟監督的重要手段。(板書)
a.稅收為什么能夠實現對經濟的監督。(板書)
因為稅收具有對經濟進行監督管理的職能,所以稅收能夠實現對經濟的有效監督。稅收的監督管理職能包括:對微觀經濟的監督管理和對宏觀經濟的控制兩個方面。從微觀經濟方面看,稅收是對國民收入進行的分配,而國民收入也是由國民經濟的各部門、各企業創造或實現的。因此,從處在社會再生產各環節的各個部門、各個企業取得稅收收入,客觀上就要求對其納稅情況和經營活動的全過程進行檢查和監督。可見,對微觀經濟的監督是稅收監督管理職能的一個重要方面。從宏觀經濟方面看,稅收作為一種分配方式它介入了社會經濟生活的諸方面。征稅的同時,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許多經濟信息、經濟動態都會得以體現和反映,這些信息又是國家對國民經濟宏觀管理的主要依據。所以,對宏觀經濟的監督也是稅收監督管理職能的一個重要方面。
b.稅收是怎樣對經濟進步監督的。(板書)
稅收工作具有聯系方面廣、綜合性強、信息靈通的特點,這就使稅收成為了監督管理國民經濟的重要工具之一。首先,在日常的稅收征收管理工作中,稅務干部可以深入到國民經濟的各部門,社會再生產的各環節,以及經濟實體的生產、銷售、利潤分配及其使用的各方面,以便了解生產、經營、納稅等情況,總結經驗,揭露矛盾,發現和解決問題,同偷稅、漏稅、抗稅等違法行為作斗爭。其次,稅收部門除了強化日常監督管理工作之外,第年還配合財政、審計、物價等部門進行年度財稅大檢查,對醒出的大量侵占國家收入的違法案件,進行嚴肅的處理,起到保護國家財政收入的作用。(講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結合本框題最后一個自然段所給的具體例子進行分析說明。)
鞏固新課:
(教師對本節課所講內容進行歸納小結,并請學生回答以下問題。)
1、舉例說明我國的稅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
2、我國稅收的作用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