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考點專項:哲學及其作用復習教案
備考高效學習方案政治考點專項:哲學及其作用
●考點突破
1.全面理解實踐概念
(1)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活動。它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指實踐是人類所特有的活動,與其他動物消極適應自然的本能活動有根本的區別。二是指實踐是人們變革客觀事物的活動,它必然引起客觀對象的變化,不是純主觀的思維活動。
(2)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實踐”的含義:
第一,實踐是一種活動。
第二,實踐的主體是人,只為人所特有。是“人們”,不是“個人”,體現“社會性”。實踐同動物的本能活動有質的不同。動物的活動也是一種客觀物質活動,也會在某些方面改變客觀世界的面貌,但是,動物不會思維,是先天本能活動。而實踐是客觀物質性與主觀能動性的統一。
第三,實踐是“改造”的活動,是“變革客觀事物的活動”,而不是“認識活動”。人的認識活動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反映,并不引起客觀對象的變化,所以,認識活動是主觀領域的活動。而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他將引起客觀事物的變化,所以是感性物質活動。
第四,實踐的對象是“客觀世界”,而不是“整個世界”,也不是“主觀世界”。為此,人們改造自然界或人類社會的活動才是實踐活動。
2.實踐的三個基本特征
(1)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
①什么是實踐的客觀性、物質性?
實踐的客觀性是指實踐活動是現實的客觀存在的活動。實踐的物質性是指實踐作為客觀存在的活動,也是物質的表現形態,而不是純主觀、純精神性的活動。
②為什么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
這是因為構成實踐的要素都是客觀的物質的。
實踐的基本要素有實踐的主體、實踐的對象、實踐的手段。
實踐的主體是客觀的。實踐的主體是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是一種客觀實在;同時,人的體力和智力是在社會發展中客觀地形成的,由客觀條件決定的。
實踐的對象是客觀的。實踐的對象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它們都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東西;同時,究竟哪些事物能夠成為人們當時、當地的實踐的對象,歸根到底也不是由人的意識所決定的,而是由生產力發展的狀況和其他客觀條件決定的。
實踐的手段是客觀的。構成實踐手段的材料是物質性的東西;制造實踐手段不能隨心所欲,使用實踐手段也不能隨心所欲,它們都是由種種客觀因素決定的。
所以,由具有客觀性的實踐的主體、實踐對象、實踐手段有機結合而形成的實踐活動,則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
③堅持實踐的客觀物質性,就是在實踐問題上堅持了唯物主義,即體現了認識論中滲透著唯物主義思想。
(2)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的活動
①這是相對于其他動物自發地、無意識的消極適應自然的本能的活動而言的。與動物的本能活動區別開。
動物的活動也是一種客觀物質性活動,也會在某些方面改變客觀世界的面貌。但是,動物不會思維,靠先天本能活動,并不知道自己行為的意義。而人的實踐活動則是一種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人類改造客觀世界,是為了人類更好地生存與發展服務的,具有目的性、計劃性。
②為什么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的活動
實踐是在意識指導下的有目的的活動。因為人是有思維有理性的社會性動物,人在行動之前會有明確的目的和方案,然后才運用一定的物質手段去改造客觀世界,達到自己的目的。人們在實踐中變革客觀事物,就是把原有的東西改造為新的東西,創造出新的物質生產資料和物質生活資料,這種有目的的創造充分顯示了實踐的能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