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 王安石變法的歷史作用
(2)內(nèi)容:“天變不足懼,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3)意義:駁斥了反對派的謬論,顯示了他過人的膽識、智慧能力和勇氣。
在變法過程中,隨著新法一項項頒布,造謠誣蔑直向王安石潑來,他坦然處之,說:“如今要作事,何能免人紛紜!……人言固有不足恤(不足慮)”。保守派以“天變降罰”作輿論武器,破壞變法。1072年司天監(jiān)靈臺郎(管天文)亢瑛奏言:天久陰,星失度,這是由于強臣擅國,政失民心之故,應(yīng)當罷免王安石。王安石則以“天變不足畏”加以反擊。王安石指出,天意不是人可以知道的,人的行為,也不必去合乎什么天意。保守派提出“祖宗之法不可變”來恫嚇王安石。王安石喊出了“祖宗之法不可守”的口號,王安石說:“仁宗在位四十年,曾有好幾次修改過法令。如果說法不變,子子孫孫當世世守成,那么為何祖宗屢屢加以變動呢?” 王安石在與反對派的斗爭中高舉“三不足”的理論武器,駁斥了反對派的謬論,顯示了他過人的膽識、智慧能力和勇氣。
【時事背景】談“三不足”精神
xx年9月6日在大連召開的“首屆夏季達沃斯論壇年會”的開幕式上,總理在回答關(guān)于全球性的領(lǐng)導者最應(yīng)該具備什么樣的素質(zhì)時,引經(jīng)據(jù)典的提到了北宋改革家王安石非常著名的“三不足”論斷。非常巧妙的講出了做為領(lǐng)導者要有改革的精神。
“三不足”既是王安石變法的精神支柱,也是他的思想武器。人們常引用這句話來表達一種不斷革新的精神。未來的中國,只要一如既往的沿著王安石所提倡的這種:不畏、不法、不恤的改革精神走下去,未來中國的巨變、一定會讓全世界刮目相看和異常震驚的!
3、宋神宗對變法的態(tài)度的變化:
作為最高統(tǒng)治者,宋神宗態(tài)度的動搖不定,使變法的過程更加艱難和曲折。這一過程,可以概括為四個階段:支持王安石,變法順利進行──態(tài)度動搖,1074年王安石辭職──1075年,恢復王安石職務(wù),繼續(xù)變法──和王安石意見不一,1076年王安石再次辭職,法令陸續(xù)廢止,王安石退居江寧至死。
4、司馬光當宰相,廢除新法:
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死去。宋哲宗即位初,高太后垂簾聽政,起用司馬光為宰相,新法幾乎全被廢掉。史稱“元祐更化”。宋哲宗親政后,重新起用變法派,但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斗爭更加激烈,新法成為各派系傾軋的工具。于是,變法運動完全失敗。
【備課資料】司馬光與王安石的關(guān)系
司馬光和王安石都是北宋朝著名人物,他們原來是朋友,二人身上有很多相似之處,如品德、學識、性格等,治國理念卻截然相反,耐人尋味。
司馬光生于公元1019年;王安石生于1021年。司馬光于1038年中進士,時年19歲;王安石于1042年中進士,時年21歲。
司馬光歷時二十五年撰寫的《資治通鑒》,全部完成時,手稿裝滿兩個房間。是中國歷史上唯有《史記》,才能夠與之比肩的最偉大的歷史著作。
司馬光與王安石二人曾經(jīng)做過同事。當時,他們倆一起在包拯也就是著名的包公包青天手下,擔任群牧司判官,包拯則是他們的頂頭上司——群牧使。
關(guān)于與司馬光之間的關(guān)系,王安石的說法是:與君實——司馬光字君實,相處得既好,時日又久,只是對事情的看法每每不同,處理問題的方法也常常各異。
司馬光的看法則悲觀得多:安石待我歷來淡薄,我因為和他幾次同事的緣故,私心里總有些眷眷的同僚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