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 王安石變法的歷史作用
王安國 江西 44歲 著作佐郎、秘閣校理
宋敏求 福建 53歲 右諫議大夫、龍圖閣直學士
鄭俠 福建 31歲 監(jiān)安上門(后編管英州)
韓維 河南 55歲 知汝州、權開封府
從上表格中,可以得到很多啟示:
從地域上講,改革派大多來自南方。在我們選取的16位改革派(神宗除外)中,竟有13位是南方人,將近80%。這一方面證明了宋代經(jīng)濟文化重心南移的事實,隨之而來的是南方籍官員在朝廷中的比重越來越大;另一方面也證明了南方人士在思想觀念方面較北方開明,南方人士較少受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在傳統(tǒng)保守派中,北方士人的比例大大加強,差不多要占到50%,這也決不是偶然現(xiàn)象。河南、河北、山西等地都是受傳統(tǒng)文化影響最深的地區(qū),是宋代商品經(jīng)濟不太發(fā)達的地區(qū)。這些地區(qū)的士大夫們不太容易受新觀念的影響,他們對思維活躍的南方士人是既嫉妒又鄙視,因此,他們很容易結成聯(lián)盟反對南方士人為核心的變法派。盡管宋神宗和王安石對他們過于保守的態(tài)度十分不滿,但非常尊敬他們,并沒有因為反對而把他們清掃出門,這一點是很不容易的。從這里也可以看出,神宗是一位有開拓精神的帝王,他沒有被太祖圣訓所束縛,對南北士人是一視同仁的。
從年齡上講,兩派有明顯的差別。以熙寧四年(1070年)為計算標準,變法派16人(呂嘉問、王子韶除外)的平均年齡為40.9歲,傳統(tǒng)派19人的平均年齡為56.5歲,兩派年齡差為15.6歲。這一點盡管說明不了大問題,但它表明,人在年富力強的階段,易于充滿進取和冒險精神,不甘心被傳統(tǒng)所束縛。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守成心態(tài)漸強,樂于維持而不愿意變革,追求那種“吏循則民安,氣和而災息”的理想。宋神宗此時正是20多歲的小伙子,年輕氣盛,欲有所作為而大量引用年輕人是不難理解的。
從任職上看,改革派多在京師且身居要職,掌握了朝廷行政、人事、監(jiān)察、財政等大權,這是改革的需要,否則改革是無法進行下去的。而傳統(tǒng)派則不同,他們很多原為前朝重臣,熙寧初年一般都在朝廷任職,而隨著變法的深入進行,他們越來越不合時宜,大多都被貶到地方任職。這些資歷頗深的官員離開京城,對變法的加速進行無疑是有好處的;但他們遍布各地,掌握地方大權,卻無形中又成為變法實施的阻力。這是一對矛盾,但當時宋神宗和王安石解決不了這個矛盾,因為他們既要全力支持以王安石為首的變法派,又不能對這批老重臣采取過分嚴厲的措施。
新法的兩派對立,實際主要是因觀念的差異造成的,并由此形成了改革派“新黨”和傳統(tǒng)派“舊黨”,兩派的斗爭延續(xù)了30多年,留下了極為深遠的歷史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在變法過程中,盡管變法派往往只占朝廷官員中的少數(shù),但由于神宗是一位堅定的變法派,他基本上站在變法派的立場上,因此變法始終是向變法派期望的方向發(fā)展的(盡管結果并不盡如人意),傳統(tǒng)派基本處于不利的位置。
2、王安石提出“三不足”的思想,堅持變法:
(1)目的:駁斥保守派以“天變降罰”作輿論武器,破壞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