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 王安石變法的歷史作用
不管怎樣,這樣兩位道德文章堪稱泰山北斗似的人物,最后畢竟決裂了。不但決裂,而且形同水火,勢不兩立,形成了一場真正的悲劇。
公元1067年,即宋英宗治平四年正月,可能患有嚴重精神疾病的英宗皇帝,在位不到四年就死去了。皇太子趙頊繼位,是為宋神宗。
當時朝廷將要舉行春季祭天大典。按照慣例,每次春季祭天大典完成后,都要賞賜給文武百官銀兩綢緞,表示皇家對諸位一年辛苦的一點意思。但大宋王朝國庫空虛,宋神宗想省掉這筆開支。由此,引發了王安石與司馬光二人在神宗皇帝面前的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爭論。時間大概是在公元1068年年底前后。當時,王安石與司馬光二人已經先后被任命為翰林學士。王安石第一次沒有推辭便接受了此項任命;而司馬光則是在皇帝下令不許推辭的情況下,接受了任命。
這次爭論針鋒相對,將雙方的基本分歧大體表達清楚:王安石認為:“國家財政狀況不好,不是當務之急,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因為沒有善于理財的人。”
司馬光反對:“你所謂善于理財者,不過是巧立名目,在百姓頭上增加捐稅而已。”
王安石說:“不然。善于理財者,可以不增加捐稅卻使國庫充盈。”
司馬光大不以為然:“天下哪里有這個道理?天地所生的錢財萬物,不在民,就在官。設法從老百姓那里巧取豪奪,比增加捐稅還壞。這實際上就是當年桑弘羊之流蒙騙漢武帝的那套說辭。”
從后來發生的情況判斷,皇帝很可能有過短暫的猶豫,但最終還是支持了王安石的變法主張。
公元1069年,即宋神宗熙寧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為參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開始了變法。與王安石比較起來,司馬光對于財政、金融與其它涉及到經濟學方面的知識,顯然在實踐上缺少經驗,在理論上缺少研究,差距不小。然而,作為中國最偉大的歷史學家,如果說到數千年帝國政治與社會運行的機制與原理,說到對此豐富的知識與研究,說到在此基礎之上所具有的深刻洞察力與了解的話,王安石比起司馬光來,其差距何止以道里計,稱得上是望塵莫及。不管王安石如何的讀書萬卷,如何的過目不忘。事實上,后代甚至現代中國人關于歷朝歷代興衰治亂的許多知識與見解,都是拜這位史學宗師之賜才得到的。王安石在學術上的造詣,則更多地表現在詩詞文學那樣一些浪漫理想與文辭形象上面,這使他的變法帶有了濃重的理想化色彩。
王安石變法的指導思想酷似桑弘羊們的思路,事實上也同樣是以國家壟斷經營的方式,開啟了與民間爭利之門。以司馬光的品格與學識,他不可能不反對這種做法。于是,正如王安石所說:從始至終,沒有改變反對變法的態度的,只有一個司馬君實。
司馬光成為王安石變法的堅定反對派之后,曾經以他特有的方式,連續三次致信王安石,勸告他重新考慮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治國方略,王安石的反應是那封著名的《答司馬諫議書》。從此,二人在政治上分道揚鑣,遂成為政治死地,不共戴天;在個人友情上則徹底決裂,從此終身不再往來,直到公元1086年,二人同年去世。
神宗皇帝去世后,繼位的哲宗皇帝只有九歲,由宣仁太后處理軍國事,實際就是垂簾聽政。司馬光在皇帝去世后,由洛陽返回開封,參加皇帝的治喪事宜,曾經被京城百姓數百人攔截在首都街頭,群眾高呼:“請先生不要回洛陽,留下來輔佐皇帝,救救百姓”。 當年五月,司馬光奉堅決反對變法的宣仁太后之命返回京城,開始主持中央工作。到第二年九月病逝前,以一年半時間及其與王安石同樣不聽任何反對意見的精神,將十七年變法新政全部廢除。包括于民于國兩相便利的免役法在內。史稱“元祐更化”。堅決反對變法,但贊成實行免役法的蘇東坡、范純仁等人,建議司馬光區別對待,保留那些經實踐證明合理的新政,免得用另一種方式繼續糟蹋了老百姓。結果,遭到司馬光斷然拒絕。致使蘇東坡、范純仁等人相當惆悵地嘆息:奈何又一位拗相公。意思是,怎么又出了一個和王安石一模一樣剛愎執拗的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