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變法
回答:
(1)材料一中的“兼并之家”和“豪民”主要指哪些人?
(2)綜合材料一、二,指出王安石實施青苗法的目的。
答案:(1)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2)抑制大地主、高利貸者對農民的盤剝。
20.試比較慶歷新政和王安石變法的異同。
答案:相同點:背景:都是為解決北宋中期嚴重社會危機,鞏固統治而實行的。性質:地主階級封建改革。結果:遭到大地主、大官僚反對而失敗
不同點:中心內容不同:慶歷新政以整頓吏治為中心;王安石變法以理財為中心。改革程度不同:慶歷新政是局部改革;王安石變法是全面改革。
第3課.王安石變法的歷史作用
【課標要求】
歸納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內容,評價其歷史作用。
(一)變法的命運
(二)積貧局面的改變
(三)積弱局面的改善
王安石的變法措施,前后實行十幾年,這是統治者為擺脫社會危機而實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運動,目的是實現富國強兵。
(1)在經濟方面,使農業生產有了較大的發展,同時,抑制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兼并,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
(2)在軍隊方面,節省了軍費開支,同時也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有效的解決了冗兵的問題。
(3)在文化方面,改革科舉考試的內容,有利于思想解放,造就學以致用的人才。
(4)王安石變法使得宋朝的國力由弱轉強,一度扭轉了統治危機,積貧積弱局面有所改變,短期內取得了富國強兵的效果。
(四).變法的局限性
1變法的局限性
(1)變法針對的是社會的上層的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所以一開始就遭到強烈的反對。
(2)王安石認為增加政府收入,就要擴大稅源,要“取諸民”。可是一旦執行不善,變法過程中就加重了貧苦百姓的負擔,就會引起民間的不滿,成為反對派攻擊新法的借口。
2.新法的變質:
元佑更化后新法淡出歷史舞臺,1093年哲宗親政后雖有志于恢復新法,啟用變法派,但是到徽宗時新法成為聚斂的工具。原有的變法的精神被完全改變。
五.失敗原因:
(1)這場改革的實質是對封建國家與大地主、大官僚利益再分配的調節,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
(2)改革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他們激烈的反對;
(3)宋神宗后期的動搖和死去;
(4)變法中由于用人不當,出現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現象。
六.性質:
在不觸動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對生產關系進行局部調整,是社會改良性質的改革。
七.經驗教訓及認識
1、教訓:改革是艱辛的,必然充滿阻力,所以改革者必須要有堅定的信念,改革中注意合理的用人。
2、認識:
(1)變法的不足:(局限性)
①王安石變法是封建地主階級針對北宋統治危機而進行的改革運動,他不可能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治的危機。
②變法是以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為出發點,農民的處境沒有根本的改變,負擔依然沉重。
(2)變法的進步意義:(進步性)
①變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加強了國家的軍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
②王安石變法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客觀上有利于社會的進步。
③王安石能夠對北宋的積弊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這種勇于改革和敢于斗爭的精神,值得肯定。
商鞅變法和王安石變法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談談對這兩次改革成敗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