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 王安石變法教案
范仲淹于慶歷三年九月將《答手詔條陳十事》奏折呈給宋仁宗,提出了十條改革主張:(一)明黜涉,按官員的政績進行升遷。(二)抑僥幸,限制恩蔭。(三)精貢舉,改變科舉的內容和辦法,選擇“經濟之才”。(四)擇長官,選好地方官。(五)均公田,這主要是均地方官員的收入。(六)厚農桑,采取措施發展農業生產。(七)修武備。(八)減徭役。(九)覃恩信,主要是免去積欠的賦稅和大赦方面的內容。(十)重命令,重視法令的制定和執行。范仲淹認為當時改革的中心問題是整頓吏治,裁汰內外官吏中老朽、病患、貪污、無能之人。
宋仁宗采納了這些意見的大部分,因為宋仁宗的年號是“慶歷”,故歷史上稱這次改革為“慶歷新政”。
2、慶歷新政:
(1)中心措施:整頓吏治
(2)主要內容:
①改革文官:改革三年一次循資升遷的磨勘法,注重以實際的功、善、才、行提拔官員,淘汰老病愚昧等不稱職者和在任犯罪者。
②嚴格恩蔭制:限制中、上級官員的特權,防止權貴子弟親屬壟斷官位。
③改革貢舉制:令州縣立學,士子必須在學校學習一定時間方許應舉。改變專以詩賦、墨義取士的舊制,著重策論和操行。
④慎選地方長官:由中書、樞密院慎選各路、州的長官。由各路、州長官慎選各縣的長官,擇其舉多者盡先差補。
⑤.“減徭役”,重農桑:將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陽東)的五縣廢為鎮,又析王屋縣(今河南濟源西)并入河南府,以精簡鄉村投入。
(3)失敗原因:觸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們強烈反對。新政推行一年多就夭折。
改革失敗的直接原因是以呂夷簡為首的反對派攻擊范仲淹、韓琦為朋黨。呂夷簡誣蔑韓、范的“朋黨”之議,也為宋仁宗終止改革提供了借口。宋仁宗改革的初衷是為了解決財政危機和軍事危機,是要富國強兵。但是,如果以犧牲皇帝家天下的利益來實現富國強兵,專制帝王當然不能答應。而慶歷新政卻恰恰觸犯了皇室利益。范仲淹、富弼的各項改革措施包括了:“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等,中心思想就是要裁汰不稱職的官員,而當時北宋的官僚,已經是暮氣深沉的腐朽政治集團,真要實行上述改革,大概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得丟官。這個大手術當然做不得。可是,范仲淹、富弼要給北宋做的手術還不止這些,即使是稱職官員,也要削減其薪俸,北宋官員的俸祿是古代中國最高的。而且,還決定要減少科舉考試的錄取名額,以解決官多為患的問題。也就是說,全天下的讀書人的利益,都讓改革觸及了。因此,改革的反對者決不是少數保守派,而是整個士大夫階層——北宋統治的階級基礎。
如慶歷三年十月,由中書與樞密院共同選拔各路的轉運使。范仲淹在提名時,翻閱名冊,凡庸碌無才的就一筆勾去。富弼對他說:“范六丈公則是一筆,焉知一家哭”,范仲淹卻說:“一家哭,怎比得一路哭呢”?改革觸動了很多人的利益,遭到了極大的阻力,有人誣蔑范仲淹、富弼等是“朋黨”。面對這些言論,宋仁宗對范仲淹和富弼便不再信任,讓范仲淹出任陜西、河東宣撫使,罷去參知政事的職務。到慶歷五年(1045年)初,范仲淹、富弼又被以更張綱紀,紛擾國經等罪名貶黜。已經頒行的磨勘(考績)、蔭子等新法也被宣布作廢,“慶歷新政”推行僅僅一年左右就夭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