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變法
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正月,起義軍攻下成都,建立了大蜀政權,李順為大蜀王,改元應運。宋太宗急令親信宦官王繼恩領大軍攻占了劍門關,經棧道長驅入川。五月,王繼恩攻破成都,李順戰(zhàn)死。十一月,李順余部被擊潰,起義軍被鎮(zhèn)壓下去。
也許有同學會說,農民起義各朝各代都有,沒什么稀奇的。但是王小波、李順起義跟我們以前熟知的幾場起義卻有不同。哪里不同呢?
問:同學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什么問題?
答:……
中國歷史上,一般大規(guī)模的農民起義都發(fā)生在一個王朝的末期,可是王小波、李順起義卻是發(fā)生在北宋第二任皇帝宋太宗統(tǒng)治時期。為什么北宋的農民起義會這么早爆發(fā)呢?我們不妨回顧一下:中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一般是由于什么原因爆發(fā)的?
答:……
我們發(fā)現(xiàn):土地兼并嚴重,“貧者無立錐之地”往往容易導致發(fā)生農民起義。那么北宋政府有沒有采取措施解決土地兼并問題?
答:沒有。北宋王朝縱容地主階級兼并農民的土地。
由此我們不難理解,為什么北宋時期農民起義會這么早爆發(fā)了。頻繁爆發(fā)的農民起義說明了北宋的階級矛盾十分尖銳。與此同時,北宋還面臨著嚴重的外患。
遼、北宋、西夏并立形勢圖
許多人在閱讀宋史的時候,總感覺北宋政府似乎太“窩囊”了。是什么原因導致北宋中期面臨著積貧積弱的局面?也許我們可以從北宋初年的一場宴會說起。
頃之,上與故人石守信等飲酒酣,屏左右謂曰:“我非爾曹之力,不得至此,念汝之德,無有窮已。然為天子亦大艱難,殊不若為節(jié)度使之樂,吾今終夕未嘗安枕而臥也。”守信等曰:“何故?”上曰:“是不難知,居此位者,誰不欲為之?”守信等皆惶恐頓首曰:“陛下何為出此言?”上曰:“不然,汝曹雖無心,其如麾下之人欲富貴何?一旦以黃袍加汝身,雖欲不為,不可得也。”守信等乃皆頓首泣曰:“臣等愚不及此,唯陛下哀憐,指示可生之路。”上曰:“人生如白駒過隙,所欲富貴者,不過多得金錢,厚自娛樂,使子孫無貧乏耳……”明日,皆稱疾,請解兵權。
這是什么典故?這個典故反映了宋太祖集中了何權?目的為何?除此以外北宋初期還集中了哪些權力?
答:杯酒釋兵權。這個典故反映了宋太祖集中了軍權,目的是防止地方割據(jù),加強中央集權。北宋政府還把地方行政權和財權收歸中央。
宋太祖為什么要這么做?
:五代十國形勢圖
太祖問:“天下自唐季以來,數(shù)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zhàn)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趙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鎮(zhèn)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
從以后的歷史來看,宋太祖正是依據(jù)“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的原則,加強中央集權。
那么,我們該如何評價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呢?
答:……
北宋建立后,再也沒有發(fā)生“數(shù)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zhàn)斗不息”的局面,應該說這與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是密不可分的,這一點應當肯定,所以毛主席才會在詞中把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和宋太祖相提并論。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措施的弊端就越來越明顯了。
宋太祖時選練禁軍作為作戰(zhàn)的精銳,全國有禁軍193000人。仁宗對西夏用兵,從各路、州、縣招募兵士補充禁軍,禁軍激增到806000人,全國軍隊總計1259000人,軍隊規(guī)模空前龐大。宋朝養(yǎng)兵的費用竟達到全部賦稅收入的十之七八。太祖、太宗時選練的禁兵大多已死去,老弱又不能裁減,后來的兵士沒有聽過戰(zhàn)鼓,不識戰(zhàn)陣;士兵平時缺少訓練,“生于無事,而飽于衣食”,難免驕惰。太祖時,禁軍領月糧,營在城西者在城東給,營在城東者在城西給,都由自己背負。仁宗時,禁軍領糧,竟要雇人挑。首都東京的禁兵整天在街上嬉游,買賣“伎巧繡畫”,衣服舉止都不像軍兵。陜西路沿邊的騎兵,甚至不能披甲上馬。從南方調來的禁軍,自稱不知道作戰(zhàn),見到敵人就害怕。宋對西夏屢戰(zhàn)屢敗,西夏聽說宋兵多禁軍,就舉手相賀,以為必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