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高二歷史必修三一、學法指導
1、從“無為”到“有為”:西漢初用“道”,“無為而治”,主要是當時的社會形勢決定的;漢武帝時用“儒”,也是因為當時出現了很多社會問題。所以,治國方略、治國思想的選擇是由當時的社會存在決定的。一種學說能否成為社會的統治思想,關鍵在于是否適合當時的形勢和是否滿足統治者的需要。
2. 董仲舒的新儒學
(1)必記結論──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已經不是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摻雜了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新思想。它維護了封建統治秩序,神化了專制王權,因而受到統治者推崇,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正統和主流思想。
(2)巧記方法
內容 本質 作用 特點
一統二獨權神授,三綱五常為美德 文化專制 主流、正統 外儒內法
(3)警示和認識──董仲舒的思想主張,是儒家思想成為我國的傳統文化的正統思想,統治中國達兩千年之久,對中華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但同時也有封建迷信落后的一面,應當科學的區別對待。
二、知識結構
三、重難點分析
1. 從“無為”到“有為”
(1)漢初的“無為而治”
原因:秦末戰火頻繁,社會經濟破壞嚴重。漢初為了恢復生產和安定人心,統治者吸取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
表現:與民休養生息
措施:
①減輕田租;
②免自賣為奴婢者為庶人;
③讓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
④免除一定的賦稅和徭役。
(2)漢武帝的“有為而治”
原因:
①漢朝經濟實力的恢復和增強;
②社會潛伏著危機:王國問題、土地兼并、匈奴為患等
目的:加強中央集權,適應國家統一的發展趨勢
2. 董仲舒的新儒學
(1)含義:董仲舒把諸子百家中的道家、陰陽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儒學體系。
(2)目的:給統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張實現大一統,以加強君權,維護君主專制;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維護思想上的封建專制。總之是為了適應統治者的需要,維護統治
(3)思想主張
針對中央集權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張。
針對加強君權需要,宣揚“君權神授” 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
針對為人處世標準,提出“三綱五常”。
(4)特點:新儒學以儒學為基礎,陰陽五行為框架,兼采諸子百家,具有神學色彩,其哲學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義的
(5)評價和認識
主張 評價 認識
大一統,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 大一統雖然充滿唯心色彩,卻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大一統的國家,有利于穩定社會秩序,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國統一的需要;扼殺其他不同學術流派的做法不可取。 ①董仲舒適應時代要求,采眾家之長,對儒家思想加以創新,體現了與時俱進的精神。
②對新儒學思想要辯證對待,認識其積極性和消極性,棄其糟粕,批判繼承
君權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應 是唯心主義;
但要求統治者愛護百姓,有利于封建統治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