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極格局的結束
歷史選修三:第四單元第4課第4課兩極格局的結束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里根政府的新遏制政策;戰略防御計劃;美國對蘇聯加強宣傳攻勢;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中導條約”;布什政府的對蘇策略;戈爾巴喬夫的對內改革;東歐劇變;德國統一;蘇聯解體;美蘇關系發展變化帶來的啟示
能力培養:通過對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講述,使學生認識社會主義的發展是一個復雜、曲折的過程。通過對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不同情況的分析,培養學生綜合、歸納和比較歷史問題的能力。汲取必要的歷史經驗教訓。
情感態度價值觀:二戰后持續近半個世紀的、兩極格局下美蘇的對峙與爭奪,既是對和平的最大威脅,又在很大程度上帶來了世界范圍的穩定局勢,并且在政治、思想等方面深深影響著兩極格局解體之后的國際社會,特別為當今人類的發展、國際政治的走向提供了值得研究的經驗好教訓
教材分析
本課教材主要說明了二戰后以美蘇為首的兩極格局最終解體的過程,并重點分析了整個戰后美蘇關系發展的歷程對國際局勢造成的影響及對國際關系發展帶來的啟示。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20世紀80年代美蘇關系;里根的“新遏制”政策;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
難點:探究兩極格局解體的原因、影響及美蘇關系發展歷程的啟示。
教學要點
一、“以實力求和平”與“新思維”
1,里根的“新遏制”政策的背景與對策
2,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背景與內容
3,美蘇緩和的表現
二、冷戰的結束
1,美國布什政府對蘇政策
2,東歐劇變
3,蘇聯解體
三、美蘇關系發展變化帶來的啟示
教學過程
一,“以實力求和平”與“新思維”
1,里根的“新遏制”政策的背景與對策
從美國方面的政策來看,1981年上臺并連任至1988年的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對美蘇關系及雙方地位的變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其任期內,美國與蘇聯的關系表現為從強硬對抗到更多利用“緩和”局面使蘇聯自身發生轉變的兩個階段。里根執政之初提出了“以抗擊蘇聯擴張為中心,重振國威”的“以實力求和平”的新“遏制”政策。在軍事上提出“靈活反應戰略”,目的是在美蘇爭奪中重新奪取軍事優勢,使美國具備同蘇聯打各種形式、規模的戰爭的能力。1983年提出的“戰略防御計劃”,目的是憑借強大的經濟、科技實力,提高核威懾力量,造成對蘇聯技術和經濟的壓力,以技術競爭代替數量競爭,利用高科技拖垮蘇聯。此時,蘇聯則希望以國家首腦的高級會晤謀求雙方關系的改善。但里根對此沒有興趣。恰在里根的第一任期內,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安德羅波夫、契爾年科像走馬燈似地頻繁更迭。這讓里根有了很好的借口──他沒有談判對手。里根在1981年1月取消了自尼克松以來延續xx年的蘇聯駐美大使進入美國國務院可以不走正門,并可單獨會見美國國務卿的特權。這一行動惡化了美蘇關系。同時,里根政府還特別針對蘇聯展開了意識形態上的宣傳大戰。第一階段的嚴重對抗持續了4年之久。1985年里根第二任期內,雙方關系逐漸改善。美蘇由以軍事競賽和對抗為主進入以綜合國力較量和對話為主的時期。這主要因為80年代美國的大規模擴軍使政府背上巨大的財政包袱,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繼續對抗已力不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