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選修4 “土耳其之父”凱末爾
高二歷史選修4 “土耳其之父”凱末爾
簡史:土耳其發源地是中國新疆阿爾泰山一帶,史稱突厥。7世紀東、西突厥被唐所滅。8世紀突厥人西遷至小亞細亞。他們所定居的小亞西亞和巴爾干半島先后成為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中心,被成為文明的搖籃。13世紀建立政教合一的奧斯曼帝國,1鼎盛期版圖擴及歐亞非三洲。20世紀初淪為英、法、德等國的半殖民地。1919年凱末
爾發動民族資產階級革命,1923年10月29日成立共和國,凱末爾當選總統。
國徽:圖案為一彎新月和一顆五角星,寓意與國旗相同。有時將月和星置于一個紅色橢圓形中,其上方寫著“土耳其共和國”。
國旗:紅色象征鮮血和勝利;新月和星象征驅走黑暗、迎來光明,也象征幸福和吉祥,還標志土耳其人民對伊斯蘭教的信仰。新月抱星象征進步 ,表示全體土耳其人民的團結與獨立。
國歌:《獨立進行曲》
首都:安卡拉 (ankara)
獨立日:10月29日(1923年)
共和國日:10月29日(1923年)
由國父凱末爾于1923年10月29日成立,并訂此日為國慶節,土耳其為世界上唯一全國99%信仰伊斯蘭教,卻實行內閣制、政教分離的國家,是亞洲第三大民主共和國。
16世紀末開始,帝國迅速衰落下去,17-18世紀帝國日見瓦解。
在19世紀,原屬帝國版圖的歐洲國家,如希臘、羅馬尼亞、塞爾維亞與保加利亞紛紛獨立
或自治,有的地區為俄、奧、英所占有。
19xx年,土耳其參與了一戰,因戰敗而瀕臨滅亡的邊緣。1918年10月,奧斯曼帝國與協
約國簽訂城下之盟《摩德洛斯停戰協定》。
1920年協約國又把《色佛爾和約》強加給土耳其,對奧斯曼帝國加以分割,除首都外土耳
其僅保留小亞細亞中部一塊不大的領土。
土耳其人民在凱末爾(1881-1938)的領導下,發動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革命并取得勝利
于1923年10月29 日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國,從而結束了茍延殘喘的奧斯曼帝國統治。
一、政治組織時期
1、凱末爾的出生和學生時代
①出生:1881年,出生在巴爾干半島薩羅尼加(今希臘境內),生活在奧斯曼帝國封建專制統治之下;
②父親早逝,但他學業成績突出;后畢業于伊斯坦布爾的軍事學院。
——認清社會現狀,萌發了民族意識和變革圖強的思想.
3.在大馬士革服役期間,組建”祖國與自由協會”,投入到反對封建專制統治的資產階級革命中.
(二)軍界嶄露頭角(指揮達達尼爾海峽戰役)
1、背景:
一戰爆發時,土耳其加入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作戰。
2、經過:
凱末爾率領第19師,在達達尼爾海峽戰役中,擊退英軍進攻,為奧斯曼帝國贏得了唯一的勝利。
3、評價:
充分顯示凱末爾的軍事才能(嶄露頭角);
凱末爾被譽為 “伊斯坦布爾的救星”
二、領導土耳其民族獨立革命
1、背景:
土耳其在一戰中戰敗,被迫簽訂屈辱條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1920年《色佛爾條約》使土耳其只能保留原帝國領土的五分之一,也使土耳其喪失獨立,淪為半殖民地 。
【探究】19世紀末20世紀初亞洲各國掀起了民解運動高潮,凱末爾為土耳其爭取民族獨立作出了哪些努力?
2、經過:成立組織、通過公約、召開議會、指揮作戰、簽定和約、建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