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極格局的結束
2,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背景及內容
從蘇聯方面來看,全球爭霸所造成的國內經濟衰退使蘇聯實力大大落后于美國。面對嚴峻現實,1985年3月上臺的戈爾巴喬夫提出全球緩和戰略的“新思維”。強調在核對抗時代,“人類生存高于一切”,核戰爭“不會有勝利者。”“和平共處在今后,特別是在核時代,已經成為全人類生存的條件”,“不把任何一個國家和任何一國人民當作敵人來對待!彼岢雒捞K兩大體系只能和平競賽、和平競爭。這一方面是借此減輕由于過度擴張帶來的重負,同時也希望以溫和的行動贏得美國的支持。
3,美蘇緩和的表現
在這種思想主導下,蘇聯的對外策略和措施發生了轉變,即為放棄爭奪、裁減軍備、全面收縮、改善關系、放松控制。
二、冷戰的結束
1,美國布什政府對蘇政策
1985年蘇聯開始了改革進程,在經濟改革中遇到了近70年舊體制形成的巨大阻力,改革停滯不前。戈爾巴喬夫認為其根本原因是舊政治體制的阻礙,于是倉促轉向政治體制改革,提出了“民主化”和“公開性”原則。1990年蘇共二十八大正式確認“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 是黨的理想,實行多黨制和議會民主,建立總統制。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最終拋棄了社會主義。經濟改革導致人民生活水平降低,國家經濟衰敗。而政治上的“多元化”和多黨制則更削弱了共產黨的地位,敗壞了共產黨的威信,最終導致社會動蕩、政治失控和民族分離運動的加劇。
對于戈爾巴喬夫的改革,美國表示支持。從1989年12月至1991年7月美蘇先后進行了5次高級領導人會晤,協調雙邊關系。而在經濟上,美國則利用提供經濟援助的許諾,向戈爾巴喬夫施壓,以左右蘇聯改革進程。布什政府明確告訴蘇聯,只有實行根本變革才有可能得到美國數十億美元的經濟援助。戈爾巴喬夫希望用蘇聯“朝著民主方向前進”、“實現市場經濟”等作為條件,來換取1 500億美元的援助,但如此廉價的拍賣并未得到西方的響應。
2,東歐劇變
對于東歐各國,戈爾巴喬夫的態度是“每個國家的人民都有選擇適合本國社會制度的主權,對他國人民這種主權的尊重是歐洲正常化過程最重要的先決條件!碧K聯對東歐的“松綁”和美國長久以來對東歐推行的“和平演變”策略,終于導致1989年的劇變,各國共產黨紛紛下臺。特別是民主德國發生了更加劇烈的變化。1989年,民主德國開始有大批居民出走,攪亂了民心,影響了政局的穩定。11月,民主德國政府宣布允許公民自由進出國境,開放東、西柏林邊界,并拆毀柏林墻。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國正式并入聯邦德國。德國在分裂45年之后實現了統一。德國曾是美蘇爭奪的主要對象和斗爭場所。因此,德國的統一是冷戰結束的重要標志之一。
3,蘇聯解體
在蘇聯國內,1989年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先后宣布脫離蘇聯獨立,從而揭開了蘇聯解體的序幕。1991年3月,蘇聯就聯盟問題舉行全民公決,8月公布的新聯盟條約草案將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改為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8月19日,以亞納耶夫為首的少數蘇共領導人發動政變,軟禁了戈爾巴喬夫,但很快失敗!鞍艘痪拧笔伦兒,戈爾巴喬夫雖重新掌權,但影響力大大下降。8月24日,戈爾巴喬夫宣布辭去蘇共中央總書記職務,并要求中央委員會自行解散。至12月,大多數加盟共和國都宣布獨立。11個共和國領導人排除戈爾巴喬夫,在阿拉木圖會晤,簽署《建立獨立國家聯合體協議》,蘇聯至此完全解體。1991年12月25日,戈爾巴喬夫在告蘇聯公民書中宣布:“鑒于獨立國家聯合體成立之后的情況,我終止自己以蘇聯總統身份進行的活動。……”他同時辭去武裝部隊總司令職務,并將核按鈕交給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當晚19時38分,在克里姆林宮上空飄揚了幾十年的蘇聯國旗徐徐降下,升起俄羅斯的三色旗。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不復存在。2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舉行最后一次會議,代表們舉手通過了一項宣言,宣布蘇聯終止存在。戰后持續了40余年的兩極對峙格局,以蘇聯一極的自行坍塌而告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