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 課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教案
第2 課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教案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知道漢代儒學通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創辦太學等手段,逐步成為正統思想的史實。認識漢代儒學“大一統”的精神的價值
2、過程與方法:
用資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用閱讀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漸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認識仁政思想對穩定社會、發展經濟有積極作用;通過漢代教育體系的建立認識教育是培養人才的關鍵,重視教育對推動文化事業的發展有重要作用。
重點難點
重點: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漢武帝重視儒學的具體措施。
難點:對新儒學思想主張的理解及其對后世的影響。
教學方法:材料分析法、討論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
教師:春秋戰國“百家爭鳴”,三教九流,各種學派即相互批駁,又相互融合,形成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而思想說到底是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的產物,同時又是為政治所服務。時代不同,需要不同,統治者對思想學說的態度措施也不同
請問:
1、適應春秋戰國到秦統治時期:法家“法治”, 秦始皇統一中國“焚書坑儒”
2、漢初:道家“無為而治”(原因、措施、結果)
3、大家想想儒家思想自產生到西漢初期經歷了一個怎樣的發展過程?
春秋時期,孔子創立→戰國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時候,遭到打擊→西漢初年,逐漸復蘇”
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出
1、概念解釋?
2、為什么?背景
漢武帝時國力強盛但也存在一些社會問題:
漢武帝時期已經進入我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鼎盛時期,但是仍然存在幾點隱患:
①南北邊境不寧
②王國威脅中央
③土地兼并劇烈,階級矛盾激化。
為加強中央集權,適應國家統一的發展形勢,積極有為的政治思想成為時代的需要。漢武帝發掘了一批治國人才,有力地推動了國家政治、經濟和軍事的發展。董仲舒三次參加對策,闡發他的儒學思想。
1、董仲舒的歷史地位、生平及貢獻(打出幻燈片,利用教材【歷史縱橫】所給的材料,簡單介紹董仲舒其人,讓學生從董仲舒的成長歷程悟出“業精于勤,荒于嬉”的道理。)
董仲舒是漢代儒家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為我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關鍵人物。董仲舒是西漢哲學家,今文經學大師。漢景帝時期,董仲舒得到了“專精于述古”的聲譽,當上了“博士”。
2、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特點
董仲舒的貢獻在于他把道家、陰陽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儒學體系。
3、董仲舒的思想主張重要內容
①針對中央集權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張
認為大一統是天地之常理,國家之需要。
董仲舒應詔上《天人三策》中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認為現在國家統一,但學派紛呈,各執一見,思想無法統一。主張儒家六經之外的各家學術,都應當罷黜,以保證國家統治的安寧一致。
以適合當時加強中央集權、形成封建大一統局面的需要。
②針對加強君權需要,提出“君權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應的儒家道德觀點
在過去,所有的君王都是從祖先承受君位,甚至秦始皇帝也不例外。只是到了漢朝,情況不同了。漢高祖劉邦,出身布衣,而君臨天下。這需要某種理論的支撐,董仲舒正是提供了這種理論的支撐。王者受命于天,并不是一個新理論。在《書經》里,已經有這個思想。孟子把它說得更清楚。董仲舒則更具體地把它納入了自己的天人一體論。董仲舒認為,一個國君的統治是由于天命,這就為君王行使皇帝的權威有了合法的根據;但同時又對君王的權威施加了某種限制:皇帝必須時刻注意上天的喜怒表現,按照上天的意旨行事。漢朝的皇帝和此后歷朝的皇帝,每逢天災時,都程度不等地要省察自己執政的表現,刻責自身,謀求改進。“天立王,以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樂民者,天予之;其足以賊民者,天奪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