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 富國強兵的秦國
第3課 富國強兵的秦國
一、教材分析
【課程標準】
探討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識記: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發兵捕拿商鞅;變法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未來發展奠定基礎。經濟上根本確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從此開始中央集權制度的建設;軍事上,極大地提高了秦軍的戰斗力;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加重對人民的剝削與壓迫;并未與舊制度、舊文化、舊習俗徹底劃清界限
(2)理解商鞅變法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其歷史地位;
(3)探究商鞅變法和秦國富國強兵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習商鞅遭到舊勢力的反對而亡的學習,培養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2)通過對商鞅變法作用的學習,提高分析、歸納、理解歷史問題的的能力;
(3)通過對商鞅變法的歷史局限性的具體表現的學習,提高分析、歸納、綜合、理解歷史問題的能力。
(4)通過課前準備,培養學生查閱資料、搜集信息的能力。采用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形式,設置歷史情境,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商鞅變法的學習,培養學生樹立勇于改革,與時俱進的精神;
(2)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實事求是地看待歷史問題;
(3)改革和創新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生產力是認識和評價歷史現象的根本標準。
【教學重難點】
重點:商鞅變法使秦國富兵強。
難點:一分為二地看待商鞅變法的得失。
【教學建議】
本課主要從三個方面向學生介紹了商鞅變法后富國強兵的秦國:商鞅之死,富國強兵的秦國和變法的歷史局限性。由于守舊勢力的反撲,商鞅為變法獻出生命,但“商鞅雖死,而秦卒行其法”。商鞅變法使秦國一躍成為當時的先進國家,但它也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這段歷史的文字與圖片資料比較豐富,建議在教學時適當進行補充,增加學生對這段歷史的感性了解,深入認識商鞅變法的歷史意義。
本課引言由圖片與文字兩部分組成。圖片展現了橫掃六國壯觀場面的秦陵兵馬俑軍陣。文字內容則重點指出,人們在肯定和贊頌秦統一六國的偉大貢獻的時候,總是不約而同地把秦走向統一的原因上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商鞅變法。兩部分內容旨在說明:商鞅變法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未來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利用教材的引言導入:
本課引言由圖片與文字兩部分組成。圖片展現了橫掃六國壯觀場面的秦陵兵馬俑軍陣。文字內容則重點指出,人們在肯定和贊頌秦統一六國的偉大貢獻的時候,總是不約而同地把秦走向統一的原因上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商鞅變法。
師:通過觀察本圖片(始皇陵兵馬俑),你從中能夠獲得哪些歷史信息?
生:秦朝赫赫軍威。
師:通過閱讀引言中李白的詩,感受“秦王掃六合”的氣勢,你認為“秦王掃六合”奠定基礎的是什么?
生:商鞅變法,促使秦國富國強兵。
教師由此導入新課——富國強兵的秦國
★講授新課
商鞅變法的結局
(一)商鞅之死:
1、原因:
①新法觸犯貴族的利益,遭到保守勢力的頑強抵制和抗拒;
商鞅變法對于沉寂的秦國社會不啻于一場巨大的政治風暴,沉重打擊了世襲貴族的種種特權,高官厚祿、富貴榮華一如風卷殘云而去。主持變法的商鞅成為王族貴戚的眼中釘。貴族保守勢力伺機制造事端,向商鞅發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