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 富國強兵的秦國
早在商鞅變法之始,貴族甘龍、杜摯就反對變革祖宗之法。太子駟的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是反對派的首領。他們利用太子年幼無知,唆使他觸犯新法,給商鞅出難題。商鞅懷著“板身無二慮,盡公不顧私”的雄心,對反對派用鐵的手腕回擊:他無法處罰太子,就懲罰其師,公孫賈被處以黥刑(臉上刺字),公子虔再次犯法后處以劓刑(割去鼻子);他還用殘酷的血腥手段鎮壓,僅一天就處死七百余人,以至于“渭水盡赤,號哭之聲動天地”。并將另外一批不滿變法的人流放到邊遠地區。從此,樹立了變法的權威,沒人再公開對抗。但這也播下了仇恨的種子,總有一天會化為更為血腥的行動。
②秦孝公去世→失去依靠;秦惠文王即位→守舊勢力復仇。
商鞅在秦國二十余年,屢建奇功,聲名卓著,但時刻為守舊勢力所嫉恨,遭受攻擊,他們在暗中等待反撲時機。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駟即位,這就是秦惠文王。秦惠文王身邊以前遭到商鞅懲罰的公子虔和公孫賈向惠文王進讒言:“大臣權勢太重則國家危險,左右太親近就會使自家性命危險。秦國婦女兒童都知道商君之法,不談大王之法,商君反為王,大王變成了臣子。”誣告商鞅謀反。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
2、經過:
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嬴駟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謀反,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結果因未出示證件,店家害怕“連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斃”;欲逃往魏國,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帥,亦不愿收留。后來商鞅回到商邑,發邑兵北出擊鄭國,秦國發兵討之,殺鞅于鄭國黽池,死后被秦惠王處“車裂之刑”于彤,滅商君之族。
【備課資料】關于商鞅之死的不同版本表述
傳統上我們使用人教版教材,新課程改革后高中歷史教材出現了4個版本。但對于商鞅的死因,不同版本有如下不同的敘述:
岳麓版《歷史》選修《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岳麓書社xx年6月版)第五課“商鞅變法與秦的強盛”有如下講述:“……無奈之下,商鞅只得返回商地,最后遭擒,被車裂而死”(p37)。
人教版《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人民教育出版社xx年5月版)則是另外不同的說法:第二單元第3課“富國強兵的秦國”講到“……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這就是秦惠文王。秦惠文王身邊以前曾遭到商鞅懲罰的親信誣告商鞅謀反,他下令發兵捕拿商鞅。商鞅走投無路,被迫在封邑起兵自衛,兵敗被殺,尸體運回國都咸陽車裂示眾,一代雄才就這樣為變法獻出了自己的生命。”(p26)
大象版《歷史》選修(一)《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xx年7月第2版)基本也持此說。第二章第二節“商鞅變法”講到:“……秦惠文王于是下令逮捕商鞅。商鞅聞訊逃奔到魏國,魏國又將他遣返秦國。他走投無路,最后回到封地,組織徒屬進行抵抗,終因寡不敵眾被捕殺。而后秦惠文王下令將其車裂,并誅滅九族。”(p28)
我們看到岳麓版教材認為商鞅是直接被車裂而死的,而人教版教材和大象版教材則認為商鞅是死后被車裂尸體的。那種觀點對呢?我們該相信誰呢?起初我認這個問題并不難搞清楚。查閱《史記•商君列傳第八》原文如下:“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商君。商君亡至關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商君喟然嘆曰:‘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師,弗受。商君欲之他國。魏人曰:‘商君,秦之賊。秦彊而賊入魏,弗歸,不可。’遂內秦。商君既復入秦,走商邑,與其徒屬發邑兵北出擊鄭。秦發兵攻商君,殺之於鄭黽池。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滅商君之家。” 又查《資治通鑒》(卷第二)講到: “顯王三十一年癸未,公元前三三八年 秦孝公薨,子惠文王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之。商君亡之魏。魏人不受,復內之秦。商君乃與其徒之商於,發兵北擊鄭。秦人攻商君,殺之,車裂以徇,盡滅其家。” 通過《史記•商君列傳第八》和《資治通鑒》的記述我們可知:商鞅應該是先被殺死,后被車裂其尸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