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百家
第21課
〖內容標準〗
知道孔子、了解“百家爭鳴”的主要史實。
〖教學目標〗
1.知識識記
①知道孔子開創的儒家學派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②了解孟子、老子、韓非子等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的基本史實。
2.能力培養
①分析“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的歷史背景。
②聯系“孔子一生努力”的有關材料,理解“終身學習”這一話題。
③針對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以屈”的警句,聯系當今社會我們應如何提倡這種浩然之氣,組織討論。
④比較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
⑤收集與“諸子百家”有磁的成語故事,舉行成語故事演講比賽或成語知識競賽。
3.情感教育與價值觀
①認識諸子百家的產生和“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革和演進在思想領域中的必然反映。
②認識孔子是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他的儒家學說,經過歷代統治者的改造和運用,成為統治者的正統思想長達XX年之久,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據主導地位,對后世影響極大。
③認識孟子是孔子學說的繼承人,他的許多名言警句對后世也有深遠影響。
④認識道家老子的思想,以及其中包含的樸素辯證法觀念。
⑤認識法家韓非子的思想,了解其在歷史 上曾適應當時統一國家建立集權的需要。
〖教學要點〗
1.重點 儒家學說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是本課的重點,應突出孔子作為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的地位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孟子則應著重了解其警句名言在后世仍具有啟迪作用。
2.難點 “百家爭鳴”中紛繁復雜的各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張中的政治、哲學思想,不易對初一學生講清,這是本課教學的難點;建議通過講“人”再涉及其思想,充分運用課本中的小字部分或適當補充一些材料,使“諸子百家”顯得有血有肉,從而讓學生產生較深的印象。
〖教學建議〗
本課建議兩課時完成教學,“儒家”為一課時,“道家”、“法家”為一課時。
1.儒家
①孔子
提問:“誰來說一說,你所知道的孔子是怎樣一個人。”然后引導學生觀看課文中孔子像,結合小字的有關內容,介紹孔子的外表和簡單生平,指出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個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從“大思想家”的角度,突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禮”,這是儒家學派的基本主張。講清“仁”是做人的道理,“仁者愛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可,“禮”是本周社會等級秩序的行為規范,提倡“仁”必須遵守“禮”。
從“大教育家”的角度,著重向學生介紹其傳誦久遠的格言,還可不敢當今教學結合。
從整理和保存文化典籍的角度,介紹《詩》、《書》、《春秋》和《論語》的閱讀材料,引導學生理解“終身學習”的道理。
②孟子
講明孟子是舊中國時期的儒家代表,是孔子學說的繼承人。后世合稱他們的學說為“孔孟之道”。
引用課文中有關孟子的警句名言,運用“孟母教子”的故事材料,組織學生開展對“浩然之氣”的討論,對學生進行為人之道的教育。
2.道家
①老子
根據課文中的老子像,向學生介紹老子的簡單生平,指出老子的思想對中國哲學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他本人還被后來的道教徒神化,尊崇為道教教主。并向學生講明“道家”是學派,“道教”是宗教,兩者是不同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