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百家
為了便于大家更好地掌握,本課我們將利用三課時來完成。
〔分層推進〕
△再讀教材
△快速提問
①什么叫百家爭鳴?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強調:“春秋戰國是由分立趨向統一的歷史時期”。
時間-春秋戰國時期,下面要學習的幾位著名的思想家,我們要注意他們生活的歷史時期是春秋不是戰國。
“由分立趨向統一”:引導學生回憶舊課,涉及西周分封諸候、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等內容。
學派:我們經常會聽到“三教九流”的說法,那么什么是“三教九流”呢?(沒有學生知道,也有部分同學知道一點)
關于“三教九流”有各種說法,我們現存介紹一個最常見的說法:“三教”即儒、釋、道(釋為佛教,這在前面的內容里簡單介紹過)。“九流”即:儒、墨、道、法、陰陽、名、縱橫、雜、農九家學術流派。“九流”中司馬遷選取影響比較大的六個稱為“六家”。他們是:儒、墨、道、法、陰陽、名。這里我們將著重學習前四個:儒、墨、道、法。
諸子指各派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莊子,法家的韓非子等。“子”是什么意思,你們應該知道吧?(學生已經在語文課中學過)
百家泛指各學派。
“諸子”、“百家”都是泛指。
第二課時
①儒家
儒原來是指春秋時從巫、史、祝、卜中分化出來的、熟悉詩書禮樂而為貴族服務的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曾長期從事儒這個行業,因此他所創立的學派稱為儒家。
⑴孔子,名丘,字仲尼。相傳孔子“圩頂”,圩音烏,意思是中低而四傍高。大家看一下課文中“孔子像”,是不是有點“圩”。當然,還有人說孔子的父母曾為生子而禱于尼丘山,故名丘;也有人說是因為孔子的母親在尼丘山下生了他,故名丘。
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是中國二千多年的封建正統思想,他也被尊奉為“大成至先師”,“文宣王”。現在你如果到孔子的老家山東曲阜,能看到規模宏大的孔府、孔廟、孔林。死后的孔子很是風光。但孔子在世時,卻很不得志,雖然他出身貴族家庭,但在他3歲時父親就已經去世了,17歲時母親也離他而去。孔子為實現自己的政治,在魯國不得志的情況下,周游列國,想找到個施展才能的地方,但最終是兩手空空。有件事比較有意思:有一次,孔子在鄭國與他的弟子們走散了。弟子們到處都找不到,只好問人。有人告訴孔子的弟子,東門外有個人“累累如喪家之犬”,弟子們一看果然是孔子,有個弟子就告訴孔子這件事,孔子也不乏幽默地說:“然哉!然哉!”孔子轉運是在他死后,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過什么?(學生回答)
現在,我們來看看孔子的主要成就:政治上、教育上、文化上。(指導學生看課文,分析課文內容)
“仁”是做人的道理,“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最高的道德要求。“禮”是行為規范,要體現西周社會等級秩序。
教育上,孔子廣收門徒,“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他有關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的許多議論,成為后世傳誦的格言。你們學過《論語》十則,現在我們請幾個同學說一說有關教育方面的內容。(學生背誦)
文化方面:(學生在語文課中已經學過相關知識,強調《論語》是孔子弟子編寫的有關孔子言論的書)
思考課文中的閱讀,指導學生回答。
⑵孟子,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孔子被稱為“圣人”,孟子被稱為“亞圣”。儒家學說也被稱為“孔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