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教案(精選2篇)
《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冒頓統一蒙古草原,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昭君出塞。
2.掌握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條件。
3.掌握昭君出塞的背景和意義。
4.初步掌握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過程中匈奴族在中間起到的作用。
能力目標
1.通過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歷史作用,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和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2.引導學生學習西漢漢武帝前對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其原因,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能力。
3.通過在教學過程中對古詩詞的運用,培養學生從文學作品中尋找歷史、感知歷史的能力。
德育目標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雖然中原地區與邊疆地區的社會發展并不平衡,但中華文明具有非常強大的凝聚力。盡管各民族之間有戰有和,但統一、和睦、融合始終是歷史發展的趨勢。西漢封建經濟繁榮,國家統一強盛,與各族人民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教學重點
1.冒頓統一蒙古草原。
2.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3.昭君出塞。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民族關系。
教學方法
1.詩詞導入法。關于描寫王昭君出塞的古詩詞很多,可以用詩詞導入,增強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
2.講解法。對于匈奴生活的習性,匈奴族的演變這些學生不太熟悉的內容,要以教師講述為主。
3.分析法。對于匈奴與漢的和戰,如何給予一個恰如其分的評價,怎么樣正確看待,都可用此法。
4.比較分析法。對于漢初和漢中期對待匈奴的不同政策,可以引導學生比較、分析。
5.講述法。對于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過程,教師可用講述的方法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具準備
1.昭君墓圖片、《昭君怨》磁帶。
2.西漢和匈奴戰爭示意圖、投影儀。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語例示一]
同學們先看課本上的插圖昭君墓(或者讓學生看昭君墓圖片)。我們知道歷史上有昭君出塞的故事。這個昭君墓的主人和昭君出塞里的主人是一個人。昭君墓位于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10公里處,墓上草色青青,四季不變,所以又叫“青冢”。墓前樹立著董必武《謁昭君墓》的詩碑,詩的內容為“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見識高。詞客名攄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前兩句高度贊揚了王昭君促進漢族和匈奴族友好相處的歷史貢獻。這里的胡,指匈奴。匈奴是怎樣興起的?興起后與漢關系怎樣?昭君出塞是怎么回事?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我們會解決這些問題的。
[導入語例示二]
同學們,我們在講新課前,先來看一首詩:“周閣堪垂也,明妃冠漢宮。一生連朔漠,數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論,幾與霍衛同。人皆悲遠嫁,我獨羨遭逢。縱使承恩寵,怎能保始終。至今青冢在,絕勝賦秋風。”這首詩是清朝道光年間一個叫彥德的詩人寫的,詩中對王昭君充滿了羨慕之情。那么,王昭君是什么人?歷史上廣為流傳的王昭君出塞的故事又是怎么回事?詩中提到的霍、衛又是什么意思?我們通過本課的學習,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導入語例示三]
同學們,在梁朝吳均的《西京雜記》里,講了一個故事。其梗概為漢元帝后宮有許多美女,元帝常常難以選擇。后來漢元帝讓宮廷一個畫師叫毛延壽的為每一個美女畫像,以便按圖索驥召見。許多宮人為了見上皇帝一面,向毛延壽行賄,希望毛延壽筆下添花。一個叫王昭君的宮人自恃貌美,不肯向毛延壽行賄。因此被畫得丑陋不堪。自然,王昭君也不得元帝召見。后匈奴派人到漢朝求親,元帝決定王昭君出塞。在王昭君出宮前,元帝才見到了真正的王昭君,追悔莫及,一氣之下殺了毛延壽。后來,毛延壽被看作是心地邪惡奸侫之徒。后來,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馬致遠以此為題編成戲劇《漢宮秋》。那么,昭君出塞的真實情景如何?我們應該如何來看待這個歷史事件,它在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史及現代民族關系中占的地位如何?學完這一課后,我想會對你有所啟發的。
[導入語例示四]
同學們,我們先聽一首樂曲(教師放《昭君怨》)(過程略)同學們剛才聽到的是古典名曲《昭君怨》,這首曲子表現的是漢代宮女王昭君和親的心情。昭君出塞以后,山高水遠,南望故土方向,心情憂郁哀傷。曲子分為“辭漢”“跨鞍”“望鄉”“奔云”“入林”等段落。描寫王昭君被迫入宮,又被迫遠嫁,后化為飛鳥,奔向云中的悲慘遭遇。歷史上的昭君出塞實際情況如何?我們應該怎樣評價昭君出塞?在學完本課后,我們會受到啟發的。
[板書]第14課 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
一、冒頓統一蒙古草原
1.匈奴的興起
[教師講解]匈奴是我國北方草原上的一個古老的游牧民族。商代時稱鬼方,西周時稱
狁(xiàn yùn),戰國時稱匈奴(或胡)。長期以來,他們活動于南達陰山,北至貝加爾湖之間(可以用地圖配合),以畜牧業為主,逐水草而居,遷徙不定。匈奴人的習俗和中原地區不同,從小孩開始就騎羊,射鳥、鼠,成人后以騎射為長技。父親死了,異母子可以娶其母,兄死,弟弟可以娶其妻。以畜肉為食,以畜皮為衣。春秋時期,匈奴開始使用銅器,到戰國中期,匈奴逐步強盛起來,并不斷向南擴張。當時的秦、趙、燕三國都曾筑長城抵御。大約在秦滅六國之際,頭曼統一了匈奴各部,建立了國家,自稱單于。頭曼建國后,多次南侵,掠奪財富和牲畜。并占據了河南地。當時,為消除匈奴對秦的威脅,秦朝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面請同學們回憶一下,秦朝時對匈奴采取了什么政策?
[學生回答]秦朝建立后,為安定北邊,維護國家的統一,秦始皇對北邊匈奴的進擾,采取了積極防御的策略。他命蒙恬大舉反擊匈奴,收復河套地區,并把內地民眾移居到那里墾田戍邊。后來又讓蒙恬負責,修筑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萬里長城來阻擋匈奴的南下。
[教師講解]秦二世胡亥元年(公元前2XX年),匈奴頭曼單于被其子冒頓射殺,冒頓自立為“撐犁孤涂單于”(副板書),并開始實行世襲制度。勢力迅速強大起來。打敗了東胡、丁零、大月氏等少數民族,重新占領了河套地區,控制了中國北方、東北、西北的廣大地區。擁有騎兵30萬,兵強馬壯。第一次統一了蒙古草原。
[板書]2.統一蒙古草原
[教師引導]同學們可以看一下第一子目里的小字內容,思考:冒頓為什么統一蒙古草原?統一對匈奴的發展產生了什么影響?
[學生看書]……
[學生回答]冒頓勵精圖治,嚴格治軍。他訓練了一支紀律嚴明,聽從指揮的騎兵隊伍,逐漸征服了周圍的游牧民族。統一了蒙古草原。
[教師引導]再看第二段大字內容,回答第二問。
[學生看書]……
[學生回答]統一使匈奴族的生產迅速發展起來,畜牧業興旺發達。冶鑄業也發展起來,鐵器被廣泛應用于生產、生活和軍事。在同中原的交往中,一些匈奴人從漢族那里學會農耕,開始墾田種谷。匈奴的勢力不斷壯大,進入鼎盛時期。
[教師講解]匈奴政權是我國歷史上北方民族所建立的第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它的出現,結束了我國北方有史以來上百個游牧集團互不相屬的長期的分散局面,實現了我國北方地區的統一,為整個匈奴地區統一于全中國創造了條件。強大的匈奴政權的建立和發展,極大地推動了我國北方地區畜牧業經濟以及其他各種經濟的發展,在長期的交往中,有力地以畜力和皮毛產品支援了中原地區農業和的手工業的經濟的發展。
[教師引導]同學們根據我剛才講到的匈奴統一蒙古草原的意義和你們看書的內容,回答“動腦筋”下的問題:匈奴族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做出了哪些貢獻?在今天56個民族中有匈奴族嗎?
[學生回答]今天56個民族中沒有匈奴族。匈奴族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做出的貢獻有:開發了祖國的北疆地區,實現了蒙古草原的統一,為以后全國性的統一創造了條件,他們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匈奴族與漢族間的密切交往,共同締造了祖國光輝燦爛的歷史。(此問題可在教師逐步引導下完成。)
[教師總結]這就是我們所講到的“匈奴勢力的壯大”。
[板書]3.匈奴勢力的壯大
[教師過渡]冒頓單于在秦末漢初,抓住中原發生戰亂,無力顧及北方邊境的時機,乘機再次奪取河套地區,并且繼續南下。自此,漢與匈奴的和戰關系開始。
[板書]二、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1.漢高祖到漢景帝時的“和親”政策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看第二子目里第一段小字內容,了解西漢初年對匈奴實行的“和親”政策。
[學生看書]……
[教師提問]西漢初年,漢朝為什么要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
[學生回答]限于國力。
[教師引導]能結合前邊學過的內容具體一點嗎?
[學生回答]西漢初年,經過秦的暴政,秦末農民戰爭和楚漢戰爭的破壞,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谷物奇缺,物價昂貴,再加上諸侯王割地稱雄,沒有力量抵御匈奴的進攻。
[教師提問]“和親”的含義是什么?
[學生回答]“和親”就是把皇室女子作為公主,遠嫁給匈奴單于為妻。每年還送給匈奴大量的谷物和紡織品,并開放邊境市場,與他們進行貿易。
[教師提問]這種“和親”政策是否起到了阻止匈奴南下的作用?
[學生回答]沒有,在“和親”政策下,匈奴依然年年揮師南下,經常威脅著黃河流域人民的生產與生活。
[教師引導]那么,漢朝實行的“和親”政策是否完全失敗了?我們應該如何評價“和親”政策?請同學們先記住這兩個問題。
[教師講解]公元前2XX年秋,匈奴圍攻馬邑(今山西朔縣),駐守馬邑的韓王信投降了匈奴。接著,冒頓又繼續南下,兵至晉陽(今太原市西南)。公元前2XX年冬天,漢高祖劉邦親率32萬大軍抵御匈奴南下。但被匈奴圍困在平城白登山達七天之久。漢高祖用陳平計,使人暗中以厚禮賄賂冒頓的妻子,才得以脫險。劉邦戰敗之后,遣使到匈奴結和親之約。同學們剛才回答了,“和親”即以宗室公主嫁給單于,并贈給金錢、絮、繒、酒、米、食物等,以換取邊境的安寧。對西漢王朝來說,這是一種不得已的政策。由于漢初社會秩序尚待恢復,無力對匈奴進行大規模的軍事反擊,。因而“和親”政策從高祖起,經惠帝、呂后、文帝、景帝,維持六七十年的時間。這期間,漢前后嫁出七個公主,糜費了無數錢財,但匈奴南下侵擾始終沒有停止過。但我們也應該看到,這種“和親”政策的實行,畢竟避免了漢與匈奴進行大規模的戰爭,為中原地區經濟恢復和發展贏得了一個相對安寧的環境。這六七十年里,雙方的關系還是比較緩和的。這為漢以后進行大規模的反擊贏得了準備的時間,文景之時,采取移民實邊,鼓勵養馬,在長城沿線囤積軍糧,馴練騎兵等措施的采取,就是為反擊匈奴作準備的。
[教師小結]現在再來看前邊我們提出的對“和親”政策的評價問題,應該明白了吧!正因為有了這六七十年的準備,才有了我們將要學習到的漢武帝時大破匈奴。
[板書]2.漢武帝時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教師指導]請同學們結合“西漢和匈奴戰爭示意圖”看課本上關于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內容。
[學生看書]……
[教師提問]請大家把看過的內容簡單復述一次。
[學生回答]漢武帝時,由于國力強盛,開始對匈奴實行大規模反擊,奪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公元前119年,衛青、霍去病分別出擊匈奴,在漠北大敗匈奴,匈奴無力再與西漢對抗。
[教師講解](結合“西漢與匈奴戰爭示意圖”講解):漢武帝時反擊匈奴的戰役主要有三次。第一次在公元前127年,漢武帝派衛青、李息沿黃河北岸前進,采取避實擊虛的戰略,迂回到隴西,對河套及其以南的匈奴軍進行了包圍,完全收復了河南地區,解除匈奴對長安的威脅。第二次在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霍去病入匈奴境千余里,和匈奴兵短兵相接,大獲全勝,并攻到祁連山,再次大破匈奴軍,俘虜3萬多人,河西的匈奴貴族損失慘重。第三次在公元前119年,衛青和霍去病分東西兩路進軍,深入到漠北作戰,這是規模最大的一次遠征。衛青北進千余里,霍去病深入XX余里,使匈奴主力全部被殲。經過這次戰役,匈奴力量大大削弱,已無力大舉南下,再也無力與漢對抗。西漢北部邊界的危險徹底解除。
[教師引導]現在我們講了漢武帝時在軍事上取得了反擊匈奴的重大勝利。那我們結合前面學過的內容,想一想,漢武帝的大一統表現在哪些方面?
[學生回答]漢武帝的大一統表現在:政治上削弱諸侯王權力,先是推行“推恩令”即允許諸侯王把封地分給子弟,使王國封地變小,無力對抗中央,加強中央集權。緊接著找借口剝奪王國封號,徹底解決王國問題。經濟上:將地方鑄幣權收歸中央,頒行五銖錢,并實行鹽鐵官營,抑制商人勢力發展。在軍事上大力反擊匈奴,進一步鞏固了國家的統一。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教師從政治、經濟、軍事、思想四方面引導學生回答。回答過程中允許學生翻書。)
[教師總結]下面我們用表格的形式把這個內容再梳理一下,請同學們看屏幕。
[投影顯示]
漢武帝的大一統表現
政治方面 實行削藩,加強中央集權,打擊王國勢力
經濟方面 統一貨幣,鹽鐵官營,重農抑商
軍事方面 反擊匈奴,鞏固和發展了國家統一
思想方面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儒家思想作為封建正統思想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根據課后“活動與探究”的內容,說一下在分析漢武帝前后西漢在對待匈奴不同政策的原因上,誰說的更有道理?
[學生回答]……
[教師分析]漢武帝以前,對匈奴實行退讓和親的政策,到漢武帝時期,則對匈奴實行大規模的武力反擊。這種政策變化,自然和漢武帝的雄才大略有關,但歸根到底還是取決于西漢國力的變化。因為國力的強盛與否,是決定戰爭勝負的物質基礎。如果不具備國力強盛的條件,漢武帝不可能多次對匈奴大規模用兵,并取得戰爭的勝利。
[教師過渡]漢匈戰爭后,雙方處于和平狀態。宣帝時,匈奴內亂,五個單于爭奪統治權。彼此攻殺不休,結果是郅支單于打敗呼韓邪單于,占領了漠北廣大地區,呼韓邪單于占據漠南,要求歸附漢朝。這就出現了呼韓邪單于附漢和昭君出塞的故事,下面我們看具體內容。
[板書]三、昭君出塞
1.呼韓邪單于歸漢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看課本上所引《漢書》史料:“漢與匈奴合為一家,世世勿得相詐相攻。”這時,呼韓邪單于要求歸附漢朝。前面我們提過:呼韓邪單于要求歸附漢朝。在公元前51年,呼韓邪單于首次到長安,對漢宣帝稱臣。漢朝熱情接待,并頒給他“匈奴單于璽”金印,承認他為匈奴最高首領。在西漢王朝的幫助下,呼韓邪單于重新統一了匈奴。公元前43年,呼韓邪單于北歸漠北單于庭,臨行時與漢使者訂立了這份盟約。下面請同學們看課本上昭君出塞的內容。看后,請復述出來。
[板書]2.昭君出塞
[學生看書]……
[學生復述]漢元帝時,呼韓邪單于入朝請求和親。宮女王昭君自請前往,漢元帝把她嫁給了呼韓邪單于。此后,邊境安定了較長一段時間。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把昭君出塞的故事具體講一下,觀點可以和課本上不同。
[學生講解]呼韓邪單于為了表示要與漢朝世代友好下去。請求漢元帝答應他跟漢朝結親。漢元帝同意了他的請求。
過去,漢朝與匈奴和親,都得選個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兒。這次漢元帝決定挑選個宮女代替公主。他吩咐太監到后宮傳話:“愿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當公主對待。”
當時后宮有一個宮女叫王嬙,出身于小康家庭,幼年念過幾年書,學名叫做昭君。她剛被選入宮中不久,還沒見過皇帝。叫說匈奴要與漢朝和親,覺得這是關系到匈奴和漢朝友好的大事,便報上了名。經辦這件事情的官員,稟明了元帝。元帝吩咐為王昭君準備嫁妝,并且找了匈奴女人給王昭君講解匈奴的生活習慣,教她學習匈奴語言,演奏琵琶、胡琴等西域地方樂器。王昭君不久就全學會了。
呼韓邪單于按照漢朝的風俗習慣,親自來接王昭君。漢元帝設宴為他們餞行,文武百官一直送到十里長亭。王昭君抱著琵琶,騎在馬上,內心交織著歡樂和憂愁。并很快把這種矛盾的心情譜成了一首曲子,一邊走一邊彈奏起來,人們把這首曲子稱為《昭君怨》。其實,這首曲子的內容并不完全是憂愁怨恨的情緒。后來有人把王昭君叫做漢明妃,《昭君怨》又被人叫做《明妃曲》。
王昭君到匈奴后,幫助呼韓邪單于發展匈奴的生產事業,改革了一些牧民的風俗習慣。從王昭君到匈奴開始,匈奴人學會了使用從漢朝輸入的農業生產工具,逐步發展了農業生產,基本上解決了糧食自給,出現了人畜兩旺。
王昭君出塞以后更加思念家鄉,可又不能回到漢朝,年老的時候,她立下遺囑。要求在她死后安葬在歸化(呼和浩特)郊外,墳墓要坐北朝南,讓她能夠遙望自己的父母之邦。她去世后,她的子女們在歸化郊外選了一塊向陽的水草豐茂的小坡地,為她修建了墳墓。沙漠地區寒冷干燥,大多數地方只在夏季很短的一段時間才長青草。可據說昭君墓上的草卻是四季常青。因此,后人就把昭君墓稱為“青冢。”
(學生如果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儲備,可由教師講解或者布置下去,讓學生自己找書看)
[投影顯示]
1.昭君和親后,“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亡(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邊關的城門很晚才關閉,牛馬布滿原野,好幾代人聽不見報警的狗叫聲,百姓沒有拿武器打仗的任務)。
2.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見識高。
詞客各攄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董必武)
3.漢武雄圖載史篇,長城萬里遍烽煙。
何如一曲琵琶好,鳴鏑無聲五十年。(翦伯贊)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結合上面三則材料,說出昭君和親的歷史作用。(教師解釋:烽煙:指戰爭。鳴鏑:響箭,鳴鏑無聲,指匈奴沒有入侵)
[學生回答]王昭君出塞后,極力維護漢朝與匈奴的友好關系。匈奴與漢和睦相處,很長時間沒有發生過戰爭。
[教師補充]昭君出塞還密切了漢朝與匈奴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促進了匈奴社會的進步和經濟文化的發展。
[教師小結]同學們我們這一節課講匈奴與漢的關系。我們先講了匈奴的興起和統一蒙古草原,這是漢匈關系發展的一個前提。匈奴與漢的關系主要有三個階段,一為漢高祖到漢景帝時期的“和親”;二為漢武帝時期的兵戎相見;三為昭君出塞后的和睦相處。希望同學們把它理順,加深理解,關于東漢與匈奴的關系,請同學們自己下去看書,了解一些即可。在這里就不作統一要求了。
[布置作業]
1.統一蒙古草原的是
a.頭曼單于 b.冒頓單于 c.郅支單于 d.呼韓邪單于
答案:b
2.漢武帝從匈奴手中奪取了
a.河套地區 b.河西走廊地區
c.漠北地區 d.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
答案:d
3.漢武帝派遣打敗匈奴的將領是
a.衛青、霍去病 b.衛青、竇固
c.竇固、竇憲 d.蒙恬、蒙毅
答案:a
板書設計
第14課 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
一、冒頓統一蒙古草原
1.匈奴的興起
2.統一蒙古草原
3.匈奴勢力的壯大
二、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1.漢高祖到漢景帝時的“和親”政策
2.漢武帝衛青、霍去病大敗匈奴
三、昭君出塞
1.呼韓邪單于歸漢
2.昭君出塞
《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教案 篇2
活動目的:
1.通過組織學生在課堂中辦“話說匈奴,走近昭君”主題小報的活動,鞏固學生對匈奴的興起和對我國古代歷史所做的貢獻,匈奴與兩漢的關系,呼韓邪歸漢、昭君出塞等基礎知識的掌握。
2.通過此活動,培養學生對各種信息的篩選、加工等處理能力。同時培養學生一定的審美能力、動手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3.通過此活動,使學生認識到昭君出塞促進了漢甸的友好相處,受到后人的稱贊。也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祖國歷史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創造的、民族友好是我國多民族國家發展的主流。活動準備:教師:1.擬定好本課所辦小報的主題:“話說匈奴、走近昭君”。選擇與小報主題相關的各類資料三十份左右。按下述相關要求打印整理好,每組學生各一套。教師提前為學生準備好辦主題小報的資料,是活動開展的關鍵,資料中包含有四種類型:
一是直接為學生鞏固重、難點知識服務的資料,二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趣味性和拓展性的資料,三是與小報主題有關的資料,四是主題小報中報頭、欄目、各類標題的多種設計(字體的不同選擇、字號的大小、排列的方式等)。同一種資料的文字字體、大小、排列方式均采用多種格式,以供學生選用。
2.提前向學生介紹課堂辦主題小報活動的方法:學生以組為單位,把教師提供的相關資料,以及學生課前自己準備的資料,進行篩選后,用小剪刀把選中的材料及標題等剪下來,貼在8開的紙張上,在課中迅速的完成辦一份主題小報的任務。各小組完成小報制作后,由教師和同學共同評比和總結。
這種方法比較適合在課堂中進行,節約了學生辦報的時間,培養學生信息的處理能力,體現了團隊互助精神,同時辦出的小報均有一定的質量,可讀性、存例性高。學生:了解辦小報的一些基本知識;還可以自己搜集部分與主題相關的資料用于辦報。(最好是打印好,如果無條件打印,也可以手抄,但一定要整齊美觀,以免破壞小報的整體水平。)以小組為單位,結合組員的特長,每組推選主編一人、美工、編輯多人。
活動步驟:
1.教師用二十五分鐘左右的時間完成新課的講授后,開展課堂辦主題小報比賽。
2.學生分為6組,每組有組員7—8人。組長領取辦報資料,分發給組員快速閱讀并篩選資料。將符合小報主題的資料挑選出來,再根據小報的版面,將選擇的報料進行剪輯、粘貼;還可用彩色筆進行美術加工。
3.最后用五分鐘進行小報評比、展示。
活動過程:
教師:同學們,下面我們通過進行“話說匈奴、走近昭君”課堂辦小報比賽活動來鞏固和加強本課知識的掌握。請各小組長領取辦報資料。
全班六個組長迅速領取資料后,各組按計劃進行活動。
下面介紹辦報過程的幾個片斷:
片斷一:主題的確定
第一組的主編a同學將材料迅速分發給組員,同時組織大家明確辦報主題:“話說匈奴、走近昭君”。然后要求組員分頭閱讀材料,根據辦報主題,挑選出自認為符合要求的材料。
第二組的主編b同學與組員討論后,結合他們自己的部分資料,經請示教師同意,自定小報主題為:逝去的民族──匈奴
第三組受第二組啟發,很快確定了主題:昭君在線
學生自己重新給小報命題超出了教師的設想,故資料中沒有給學生準備打印好的報頭,學生們決定自己繪制報頭;
片斷二:版面的安排
第二組同學早有準備,負責美工的同學在小報中間繪制好報頭后,馬上把一位組員準備好的二篇題為“崇尚武力的匈奴族”、“匈奴古城統萬城將全面恢復綠色”圓形排版的資料剪下來,對襯地貼在報頭下方。
與此同時,主編和組員商量后,選擇了一幅豎排隸書體欄目小標題:“人物傳奇”貼在主編安排的位置,資料中提供有三種不同字體和排列方式的“冒頓殺父奪權”的故事,他們稍加商量就選了其中一幅剪下來貼到小報上。
第五組主編c同學,事先就找了一份本地晚報做樣板,參照晚報一版的排版格局,組織同學們在教師所提供的資料中選擇合適的報頭、欄目、文章標題的字體、字號等。
片斷三:內容的舍取
第四組的同學爭吵了起來。原因是究竟用哪一則資料來說明“祖國歷史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創造的、民族友好是我國多民族國家發展的主流”這一觀點,有三位同學主張用“漢匈兩族人民的友好交往”這則資料,而另外三個同學主張用“漢匈文化交流”這則資料,短暫爭吵后他們做出了選擇。
第六組的同學為一個小欄目的設置與否,也進行了商量,同學d主張在小報上發表一則“看圖作文”的征文啟示,圖就是課本74面的《昭君出塞》圖,文體不限。但其他同學反對,理由是征文活動他們無力組織。d同學向老師求援,老師果斷的支持,決定搞這個活動,同學們在課后寫的征文可以交給老師,由老師評選后在課堂上進行表揚,同時建議此組在辦下一期的主題小報時,可以開出一個小欄目發表征文中最好的一篇,使征文活動成為此組今后辦小報的一個特色欄目。d同學馬上在其他同學配合下擬定征文內容。
片斷四:最后的加工
小報的內容基本剪貼完了,各組的美工同學用彩色筆在小報上繪制各種美麗的線條和插圖,還有的同學用面巾紙輕輕的擦拭小報上多涂的膠水等,更有同學跑到其他小組去偵察“敵情”。
整個辦報過程中,學生分工合作,緊張有序,爭先恐后。
各小組完成小報制作后,直接貼在指定的位置。在教師組織下,師生共同點評。在點評中教師從小報的選材、版面的設計等方面對各小組的小報進行了簡單的比較,同時重點表揚了各組同學在活動中的創造性。如第二、三組同學自定義小報報頭(主題)、第六組同學開展“看圖作文”征文活動,把歷史課堂知識延伸到課外、延伸到作文寫作等。
學生天地:
8開紙數張、剪刀、膠水、彩筆、自備資料。
背景資料:
1.崇尚武力的匈奴族
匈奴是我國北方一個古老的游牧民族,原先分布在蒙古草原上,他們逐水草而遷徙,以游牧為業,兼營狩獵;住氈帳,食畜肉,是強壯兇悍的馬背民族。
匈奴人從幼年時期起,便開始訓練騎馬和射箭。匈奴人發明了馬蹬,擁有橋狀的馬鞍,可以長時間騎行而不感到勞累。匈奴的戰術特點是驚人的閃電式攻擊,他們是一支由輕騎兵組成的軍隊,一天之中可以幾次更換坐騎來保持高速的行軍速度,這點使敵人對他們感到十分懼怕。匈奴特有的彎弓尤其令敵人害怕,他們站在馬蹬上,可以向前、向兩邊或向后射箭,有效攻擊距離可以達到六十米,遠遠超過普通的弓箭和投擲武器,而且箭頭呈三楞狀,可以輕而易舉穿透敵人的鱗甲。
匈奴,是惟一對當時的三大帝國──漢、波斯、羅馬均構成過直接威脅的民族。
2.冒頓殺父奪權
冒頓是頭曼的兒子。當他已被定為繼承人的時候,頭曼單于寵愛的閼氏生的少子,欲廢冒頓,送冒頓到月氏為人質。此后,頭曼發兵攻月氏,欲激怒月氏而殺冒頓。月氏果然欲殺冒頓。在緊急關頭,冒頓盜其善馬,亡歸匈奴。頭曼見冒頓勇壯,覺得殺了可惜,遂改變主意,命他為萬騎將領。
冒頓日夜練兵,教士卒射獵鳥獸。他以鳴鏑為號令,規定:“鳴鏑所射,而不悉射者斬之。”以鳴鏑射自己的善馬。有些將士不敢發箭,冒頓便把他們統統斬殺。而后,冒頓又鳴鏑射其愛妃。將士仍有猶豫未射者,冒頓又把他們殺掉。不久,冒頓以鳴鏑射其父的善馬。將士皆隨鳴鏑發箭,至此,將士已養成絕對服從軍紀的習慣。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XX年),冒頓率將士隨其父狩獵。突然,冒頓鳴鏑射其父頭曼單于。將士皆隨鳴鏑放箭,頭曼單于被亂箭射死。冒頓既殺頭曼單于,隨即盡殺其后母與弟以及大臣中不服從者,自立為單于。
冒頓意思是“英雄”、“圣者”,冒頓單于在公元前2XX年至174年在位,是我國匈奴族著名的政治家。
3.昭君家鄉的傳說
在王昭君的故鄉,千百年來留下了許許多多關于昭君的美好傳說。有一則關于香溪的傳說是這樣的:一天,昭君在溪中沐浴,不慎將一顆珍珠遺落水中,從此溪水變得清澈透明,香氣四溢,因而得名“香溪”,亦稱“昭君溪”。香溪中那美麗珍奇的桃花魚,也伴隨著王昭君的傳說。桃花魚是一種罕見的腔腸動物,正規名稱是桃花水母。它手指大小,體若傘狀,色澤透明。游動時,若傘之張收。三月桃花水中,它們浮游于碧波上下,與岸上桃花相映成趣。有古詩單詠此魚“春來桃花水,中有桃花魚。淺白深紅畫不如,是花是魚兩不知。”傳說昭君出塞之前,漢元帝特許她回鄉省親。探親期滿,告別親友時,正值桃花三月天。她乘舟沿香溪而出,自知此一別鄉,再無歸期,不禁淚如雨下,淚珠落入溪中,與水面落花相合,化為桃花魚。
4.漢匈兩族人民的友好交往
盡管匈奴貴族和西漢中央政府之間經常發生大規模的軍事沖突,但是漢匈兩族人民之間卻保持著友好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秦末漢初,匈奴族居住在陰山以南到黃河之間一帶,同漢族人民雜居,雙方建立了親密的關系,互通關市。匈奴的馬匹、牲畜大量運進內地,先進的養馬技術也傳到中原;漢族穿井、筑城、和統計人口、牲畜的方法也傳到匈奴。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不僅豐富了以漢族為主體的內地各民族人民的經濟文化生活,同時也促進了匈奴族文化經濟的發展,部分匈奴地區已出現了農耕和定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