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
教學建議
一、文章的主旨
本文是以記敘為主的文章,以武陵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按時間先后順序,把發現桃源、小住桃源、離開桃源、再尋桃源的曲折離打的情節貫串起來,描繪了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是當時的黑暗社會的鮮明對照,是作者及廣大勞動人民所向往的一種理想社會,它體現了人們的追求與想往,也反映出人們對現實的不滿與反抗。
二、結構層次
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從首句至“欲窮其林”,寫武陵漁人捕魚時偶然進入桃花源的曲折情景。作者以驚人的妙筆,描繪了桃源恬靜、優美的自然環境:長長的綠水,夾岸的桃林,紛飛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作品一開始就以特有的魅力緊緊抓住了讀者,使你非跟著漁人這個導游走下去不可。第二部分,從“林盡水源”至“不足為外人道也”,寫漁人所見的桃源風光及農民古樸淳真、熱情好客的生活情趣。作者借人民不滿秦始皇暴政這一歷史事實來抒發對劉裕弒君篡位暴行的不滿,并由此產生對理想境界的熱烈追求,以大膽的幻想、飽滿的浪漫主義情緒歌頌了理想樂土。這是“記”中的主體和核心。作者是通過形象的描寫,神話式的虛構故事和美的激情來打動讀者心靈的。第三部分,從“既出”至末句,寫漁人離開桃源后,數人聞訊再訪而不可得其路徑的種種情景。以此作結,給讀者留下了懸念,增加了作品幽微神秘的色彩。這結尾,也可能是暗示讀者:這美好的境界在現實中是并不存在的。
三、詞句知識
1.“然”字的用法
“然”,在古漢語中,附在描寫聲容情態的詞語之后,作為構詞的輔助成分,與現代漢語的“地”相當。作“……的樣子”講(有時可不翻譯)。
“豁然開朗”中的“豁然”,是“開闊、敞亮的樣子”的意思。
“屋舍儼然”中的“儼然”,是“整齊的樣子”的意思(“儼然”在現代漢語中還有另一義為“十分象……的樣子”,如“儼然一個正人君子”)。
“怡然自樂”中的“怡然”,是“悠閑、安詳的樣子”的意思。
“欣然規往”中的“欣然”,是“高興地”“愉快地”的意思。
2.句式的省略在本文中,主要表現為主語、賓語的省略。
(1)省略主語。例如:
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武陵人)便舍船,從口入。(小口)初極狹,才通人。(武陵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其中(人們)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村中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人)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2)省略賓語。例如:
①問(漁人)所從來,便要(漁人)還家。
②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
③余人各復延(漁人)至其家。
在古漢語中,省略掉主語賓語,并不會導致語意含混、引起誤解,反顯出語言的簡練、緊湊。但在譯成現代漢語時,卻常常需把省略掉的成分補出來。
3.古今詞義的異同
在本文中,重點是理解與區別那些同現代漢語的雙音詞在文字形式上完全相同而含義不同的詞組。例如:
在古漢語中,這類雙音詞的每一個詞素都有獨立的意義,翻譯時都必須準確地譯出。古今義有相同的因素,但更須了解其不同之處,否則容易“以今釋古”,造成理解上的偏差或錯誤。
四、詳略安排
本文是作者的寓意之作,因而能否表達寓意,就成了材料取舍的關鍵。總的說來,桃花源里面寫的詳,桃花源外面寫的略;生活圖景寫的較詳,一般過程較略;漁人進桃花源時寫的詳,出來時寫的略;桃花源中人“自云”寫的詳,漁人的答話寫的略。正因為該詳就詳,該略就略,詳略得當,所以全文僅用320字,就創造了一個有頭有尾、有環境、有情節、有人物和有對話的動人故事,完美表達了寓意。
五、虛實結合的寫法
作品既具有濃烈的浪漫虛幻色彩,又有強烈的真實感人力量。這一方面是因為主題具有現實意義;另一方面是作者始終注意把虛構與現實結合起來。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是虛構的,情節是離奇的。桃花源是“避秦時亂”的人們開辟的,一直延續到晉代,與世隔絕五六百年,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但是,秦始皇式的暴政,在陶淵明生活的時代依然存在,東晉統治集團對人民的殘酷壓榨,對下層知識分子的無情排斥,劉裕篡奪皇位的陰謀手段,都是活生生的現實。所以,人們能通過這離奇的構思,強烈地感到主題的真實。同時,作者始終注意在虛構故事時結合著逼真的寫實。如文章一開始就明確向讀者交待了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及其人物的身份、職業:“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這就使桃源境內發生的一切事情變得好像都是真的。最后寫南陽劉子驥向往這個樂土,欣然尋訪,沒有成功。劉子驥,是歷史上實有的人物,是晉朝太元時的名士,與陶淵明是同時代的人,作者把他寫進作品中去,就進一步渲染了作品的真真假假的氣氛。作者之所以如此首尾照應,意在使人確信:虛幻怪異的桃花源是實有其地的勝境,從而加強了作品誘人的藝術力量。
六、語言藝術特色
作者善于用通俗平易、樸素自然的語言在其田園詩中描寫他所喜愛的農村生活。在中也是如此。如作品的第一段寫桃花源外面的景色:“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僅僅用22個字就描畫出一幅迷人的暮春桃林圖。頭兩句從正面寫桃林之茂密,第三句從反面寫桃樹之多而且純,后兩句從側面襯托出桃林地面之美,以及桃花盛開后花瓣紛紛落下的景象。作者從不同的角度描寫桃林之美,其中有的詞語如“芳草鮮美”,簡直給讀者一種有色有香的感覺,而所用的語言卻是接近口語化的。陶淵明用這些樸素的散文語言描繪了桃源外圍及內部的自然美和人們的生活美,因此吸引了后世不少的畫家去畫桃源圖。清人衛炳鋆說:“桃源山水,畫中景也。……而古今之列人畫譜者,唐、宋以來,惟摩詰《桃花源里人家》,意趣盎然,神致生動。……韓文公《題桃源圖》詩,舒元輿有《錄桃源畫記》,吟詠之余,宛若置身洞天福地,然其造意設色,大約因明記想象為之。”;《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匯編·陶淵明卷下編》,中華書局1962年版)作者在敘述中的語言不僅到樸素自然,而且非常精練,沒有多余的廢話。全文用320個字就講了一個有頭有尾,有人物,有話,有情節的故事。整篇作品因主要寫桃源社會,所以著重詳寫桃源內的人與事,寫桃源外的事就從略。作者往往用精練的語言表達豐富的內容,收到以少勝多的效果。如寫到桃源人初見漁人的情景,只寫“見漁人,乃大驚”,后面三個字不僅寫出了桃源人見到漁人的神色,而且也體現了他們與外界隔絕之久。又如寫漁人與桃源人談話的情景,作者以“此人—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一句話作了交代。這個復句所包含的內容也很多。漁人自己在世上所知道的詳細情況,不是作者所要著力描寫成的所以在上半句一筆帶過。而后半句,雖只三個字,但從桃源人共同的“嘆惋”中,可以想象到漁人所說的世上的情形,與桃源內的生活相比之下,世上是多么混亂不堪!而桃源內的生活又是多么安定
中許多詞語由于言簡意賅,一直被后世沿用下來,至今還有其生命力。如:“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不足為外人道也”,“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等等,這些詞語都幾乎成了人們熟悉的成語。其中“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一句,用來表現桃源人與世外隔絕之久,而又說明桃源內沒有朝代變化的情形,非常貼切,又非常生動具體。宋代唐庚在《唐子西文靈》中說:“唐人有詩云:‘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及觀淵明詩云: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便覺唐人費力如此。如言:‘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可見造語之簡妙。蓋晉人工造語,而淵明其尤也。”從上所說,可見宋代人也已看出了陶淵明駕馭語言上的深厚功夫。不言而喻,陶淵明在寫作藝術上的獨創之處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讀準下列字音:
豁然 儼然 衣著 阡陌 鬢 要 邑 詣 驥 語
2.積累文言詞匯,掌握文言詞匯的特點。(1)通假字:具、要;(2)古今異義:交通、妻子、絕境、無論;(3)一詞多義:舍、尋;(4)辨析同義詞:悉、并、具、咸、皆;(5)句式:省略句。
3.了解文學家陶淵明。
(二)能力目標
1.借助《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查找有關詞的意思。
2.培養朗讀和背誦的能力,這樣可以品味語言的神韻、氣勢和感情色彩,體會語言形式、修辭方法、寫作手法的表現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內容。
(三)情感目標
1.理解作者這一理想的進步意義和消極意義。
2.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社會理想及對黑暗現實不滿的精神。
二、學法引導
朗讀感知課文內容,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疏通文意,再用歸納比較法形成規律性的認識,教師指導學生辯證地評價陶淵明的社會理想,最后熟讀成誦,汲取文化營養。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學習一詞多義、句子成分的省略等古漢語知識。
2.理解和評價桃花源這樣的社會。可通過討論課后練習一至四題來完成。
3.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4.如何理解文章的人物和情節都是虛構的;開頭渲染神秘色彩,結尾又不知所蹤都暗示了桃花源是一個似有實無、似真而幻的虛構境界。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1.投影片:①生字詞;②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③有關通假字,古今異義詞、多義詞、同義詞的辨析表格;④隨堂練習。
2.有關課文的插圖。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背誦接龍,其中如有人背錯,就讓他(她)表演一個節目,最后評出優勝者。
七、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讀準生字的字音。
2.了解作家陶淵明。
3.積累文言詞匯,掌握文言詞匯的特點。
4.理解和評價桃花源這樣的社會。
5.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二)整體感知
文章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為線索,以時間先后為順序,從發現桃花源,到訪問桃花源,再到離開桃花源,一線貫之層次分明,故事性強,情節曲折回環,懸念迭起,虛虛實實,引人入勝,富有“傳奇”色彩。可以通過以下問題來帶動學生通讀全文,了解大意。
l.漁人是怎樣發現桃花林的?
2.在桃林盡頭漁人看到了什么?
3.漁人在桃花源作客時,和村中人作了哪些交談?
4.漁人離開桃花源后做了些什么,結果如何?
(三)教學過程
1.簡介陶淵明。
陶淵明(365--427),又名潛,東晉時人,祖居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陶淵明少年時代深受儒家學說影響,有著“大濟蒼生”的志向。二十九歲出什,但幾次做官都不過擔任祭酒、參軍一類低微的職務,不僅濟世的抱負得不到施展,而且還要屈身和一些官場人物周旋,他十分厭惡官場生活。四十一歲時,他出任彭澤縣令,但上任只有八十幾天,就因不愿“為五斗米折腰”而棄官歸隱,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田園生活。
陶淵明歸隱田園之后,親自參加了一些農業勞動,較多地接觸了勞動人民;思想感情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對他此后的創作起了積極的作用。陶源明的作品,大都是歸隱后寫的,反映了當時的田園生活,因而成為我國有名的“田園詩人”。
(原名《桃花源詩并記》,詩未收入教材)是作者57歲時所作,標志著作者思想發展的高度。作者因不滿當時的社會現實,想象出了“桃花源”這樣的理想社會,寄托了作者潔身自好、要求人人勞動、人人平等、豐衣足食、與世無爭的希望。這既是作者在思想上對當時社會的一種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民的愿望。
2.讀準下列字音:
3.學生借助工具書和課文的注釋,老師稍加指點,讓學生弄清全文內容。
4.第一自然段描寫了怎樣的景物?這樣描寫的意圖是什么?
討論明確:描寫了一片美麗的桃花林。這段景物描寫帶有神秘色彩,暗示將來會出現“奇景”,為漁人進入桃花源作了氣氛上的渲染,也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鋪墊。
弄清以下詞句的含義:“忘路之遠近”中的“遠近”是偏義復詞;“夾岸數百步”,指兩岸數百步之寬,不是指沿岸之長;“漁人甚異之”中的“異”為意動用法。
5.討論第二自然段寫了幾層意思?漁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見所聞有哪些?從這些敘述描寫中,可以看出這是怎樣的一個社會?
明確:第二自然段寫了兩層意思,即先寫進入桃花源的過程,再寫初入桃花源的所見所聞。
初入桃花源的所見所聞,一是環境——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殲陌交通,雞犬相聞。二是人——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鬢,并怡然自樂。
作者的這些描寫敘述讓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和平安寧、豐衣足食、人人勞動、安居樂業的社會,與黑暗的現實社會形成了鮮明對比。現實社會生活中,戰亂頻繁,生靈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卻是一派優美、安寧的景象。作者明寫桃花源,暗里卻在譏諷現實,反映了作者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在這一段中要弄清下列語言現象:一是一詞多義現象,如“便舍船”和“屋舍儼然”中的“舍”,前者是動詞,作“舍棄”講,后者是名詞,作“房舍”講。二是古今詞義的區別,如“阡陌交通”的“交通”作“交錯相通”講,是兩個詞。三是同義詞的辨析,如“悉”和“并”兩個詞意思基本相同,作“都”講,但這兩個詞也有差別,“悉”指數量上的全部,“并”指各種類別合并在一起。四是句子成分的省略,如“林盡(于)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漁人)便舍船,從口入。(小口)初極狹,才通人。”
6.討論學習第三段的內容。
在桃花源里,村中人怎樣對待漁人?村中人見到漁人,先是“大驚”,然后聽了漁人的回答后“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熱情招待。這些描寫說明桃花源里的人熱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風淳樸。
村中人與漁人的談論之語有何含義?通過村中人之口,補充交代了他們的來歷和長時間與世隔絕的緣由。作者還有意用秦末暴政影射當時東晉社會兵連渦結、民不聊生的黑暗現實,似乎想給人們指出一條出路,要想擺脫黑暗統治,可以像村中人“避秦時亂”一樣,去找一個“絕境”,過著男耕女織的安居樂業的生活。這僅是作者的幻想,在封建社會里是不可能實現的。
本段結尾寫道“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這一句在情節發展上起什么作用?此語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為他們不愿外面的人來干擾他們寧靜、和平、幸福的生活。在情節發展上,則為下文無法找到桃花源理下了伏筆。
本段應掌握的古漢語知識為:一是一詞多義現象,如“見漁人,乃大驚”與“乃不知有漢”中的“乃”,前者作“是”講,表示前后兩個動作的關聯,而后者作“竟”解,表示出乎意料。二是古今詞義的區別,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中的“妻子”作“妻子兒女”解,是兩個詞,而現代漢語中是指“男子的配偶”,是雙音詞;“絕境”是指“與世隔絕的地方”,也是兩個詞,而現代漢語中是指“沒有出路的境地”;“無論魏晉”中的“無論”是“更不用說”的意思,現代漢語中是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的連詞。三是同義詞辨析,“具”、“咸”、“皆”可作“都”解,但“具”作“詳細”講,表示無所遺漏;“咸”作“全”、“都”講,指人的全體,“皆”為“都”之意,指人、物、事的全數。四是通假字的歸納,具(俱),要(邀)。五是省略主語和賓語的現象,如“(村中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漁人)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還家……”
7.學習第四、五自然段。
作者為什么詳細地寫漁人在回來的路上“處處志之”,又“詣太守”,高尚士劉子驥聽了也“欣然規往”,而結果卻或迷路,或病終,未能再找到桃花源?明確:這樣寫的目的是要給人一個真實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漁人回來時順著原路處處作了標記,生怕以后再來時找不到,可謂小心極了!回到武陵,還向一郡之長太守做了報告,可謂慎重極了!像劉子驥那樣品德高尚的人聽到后,也高興得想去探訪,可見真實極了!總之,作者不厭其煩地寫這些,都是為了使人產生確有其事的真實感。
但與此同時,結果是不令人滿意的,結局的安排是很巧妙的。這樣一寫,不僅增強了故事的曲折性,而更主要的是可能激起讀者的惋惜之情,從而更加向往這個安居樂業的桃花源世界。
學習本段要弄清以下詞語的含義:向(從前),志(作標記,動詞;標志,名詞),詣(到……去),尋(不久,隨即,副詞)。
(四)隨堂練習
一、陶淵明又名______,字_______,是_________(朝代)著名詩人,上學期我們學過他的詩《______》,首句是“種豆南山下”。
二、本文以________為線索,以________為順序,寫漁人_________桃花源,________桃花源,__________桃花源,漁人和其他人_________桃花源。
三、解釋加黑的詞。
1.屋舍儼然_______________ 2.便舍船_______________
3.阡陌交通_______________ 4.詣太守_______________
5.悉如外人_______________ 6.并怡然自樂_______________
7.處處志之_______________ 8.尋向所志_______________
9.尋向所志_______________ 10.尋病終_______________
11.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___________ 12.無論魏晉___________
四、作者寫漁人離開桃花源時“處處志之”、“尋向所志”、卻“不復得路”的目的是什么?
隨堂練習參考答案
一、潛、元亮、東晉、歸園田居
二、漁人的行蹤(漁人進出桃花林),時間先后,發現、訪問、離開、再尋
三、1.房屋 2.丟棄 3.交錯相通 4.到……去(拜訪)
5.都 6.都 7.做標記 8.做好的標記
9.尋找 10.不久 11.妻子和兒女 12.更不必說
四、這樣寫,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似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并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