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渡
教學建議
一、內(nèi)容主旨
這是作者為其《七九小說集》寫的前言。作者運用寓言的形式,通過“人”把各色人物渡到彼岸,表現(xiàn)作家“不受惑于財富,不屈從于權(quán)力”,用“真情實意”感染讀者,引導人們凈化心靈,走向精神升華的彼岸的職業(yè)理想。
二、層次結(jié)構(gòu)
課文共16段,按故事情節(jié)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10段),的等價物:錢、力、權(quán)。寫人要求分享渡客“最寶貴的東西”,作為的等價交換物,有錢人給錢,有力者以暴力相威脅,有權(quán)人以權(quán)謀私。而作家無錢無力又無權(quán),人不讓他上船。
第二部分(11-13段),作家最寶貴的:真情實意。寫作家走投無路望河興嘆,不料感動了人。人認為作家最寶貴的東西是“真情實意”。作家過河后自忖:作家沒有“真情實意”,應(yīng)該無路可走。從一正一反兩個視角說明了作家最寶貴的是真情實意。
第三部分(l4-16段),創(chuàng)作如同:把人渡向彼岸。寫作家自動去做人,并感悟到“創(chuàng)作同一樣,目的都是把人渡到前面的彼岸去”。
三、“彼岸”的寓義
“作家”要把人渡到“彼岸”去,這個“彼岸”是什么?
1.理想的彼岸:沒有苦難,沒有剝削壓迫,沒有戰(zhàn)爭,沒有貧窮,人人平等,和睦相處,就像許多先哲圣賢幻想和向往的“大同”之國(如“烏托邦”“世外桃源”等)。
2.精神的彼岸:人世間的人們困于物欲,像另外三個渡人,“有錢的”可以直接用金錢買到一切;“大力士”有力量,可以用暴力得到物質(zhì)享受;“有權(quán)的”可以利用手中的權(quán)力貪贓枉法。只有作家還沒有沉溺于物欲橫流之中,還保持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作家“不受惑于財富,不屈從于權(quán)力”,用“真情實意”感染讀者,引導人們凈化心靈,走向精神升華的彼岸。彼岸就是人類崇高的精神追求的世界。
3.智慧的彼岸:人們常說文學是人生社會的百科全書。文學名著包含有人類許多豐富的人生經(jīng)驗和多種情感形式,可以供人們借鑒,豐富人們的人生閱歷和知識。而其中包含的進步的文化哲學思想,更能使人們樹立自己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彼岸就是人們擁有人生智慧的境界。
四、的寓義
作者運用作為表達思想的形式載體,是有其文化根源的。佛家認為,佛的使命就是把眾生從充滿痛苦的現(xiàn)實此岸,渡向理想的彼岸。而在這篇文章中,作者用“作家”替換了佛陀,可以說作者在立意和構(gòu)思上受傳統(tǒng)文化和宗教的影響,從而賦予“作家”以拯救社會和人類的責任。
五、“作家”的寓義
作者對“作家”的描寫充滿了理想化。“作家”的心靈和人格獨立于沉溺在物質(zhì)世界的眾生之外。他窮困潦倒,“又餓又冷”,“妻兒還在等他回去想辦法”,但仍保持著自己的自由與追求,“最寶貴的,就是寫作”。世人認為“作家”不算什么,社會地位很低,他的“唱”,“沒有他(指有權(quán)的)說的好聽”。在世人眼中,精神上的財富遠遠比不上物質(zhì)上的財富。在作者筆下,這正是眾生的悲哀和“作家”的高尚之所在。于是“作家”自然而然地擔負起拯救者的責任。
作者認為“創(chuàng)作同一樣,目的都是把人渡到前面的彼岸去”,“作家”的存在可以說意義重大。在作者寫這篇文章的年代,可以說文學的地位顯赫,一部小說可以風靡全國,可以震撼許多人,可以教育影響一代人。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文明的進步,文學開始從至高無上的位置上滑落。在形式上,影視、漫畫、網(wǎng)絡(luò)等后來居上;在功能上,娛樂壓倒了教化。文學也不得不進行自我轉(zhuǎn)型,以適應(yīng)時代的要求。文學還能承擔的任務(wù),“作家”還能以“者”自居嗎?
六、人物的象征意義
第一類人是世俗力量的象征。作家雖不具世俗力量,但也自有其超世俗的力量,不過,這種力量來自手-具有“真情實意”的作品。者既掌握著渡河的權(quán)利,又是權(quán)衡四個人的評判者,他一方面是世俗力量的認同者,又是作家“真情實意”的“哀嘆”的欣賞者,應(yīng)該說,他是一個普通群眾的代表。
教學設(shè)計示例
【自讀導言】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讀出“作家”的感情變化。
2.理解人們對“最寶貴的東西”的不同觀點和態(tài)度。
3.理解、“彼岸”在文中含義的變化,領(lǐng)悟其中蘊涵的人生哲理。
4.學習重點是通過自己的聯(lián)想和想像,感悟的比喻意義。
(解說:這篇哲理散文短小精悍,寓意深刻,內(nèi)涵豐富而文字精練,可以看作一則現(xiàn)代寓言。寓意是什么?作者沒有明說。讀這類文章,應(yīng)該反復研讀文本,并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閱讀體驗,展開聯(lián)想和想像,設(shè)身處地去體會故事中人物的不同感情,并由此領(lǐng)悟作者的傾向,領(lǐng)悟故事蘊涵的人生哲理。)
【自讀程序】
1.自讀課文,加深理解。第一遍自由讀,要求讀音正確,感知故事情節(jié),試用盡可能簡潔的語言加以概括。第二遍默讀,要求劃分層次,畫出關(guān)鍵語句,揣摩故事的寓意。第三遍在小組里分角色朗讀,要求讀出不同的語氣和感情,思考:為什么說“創(chuàng)作同一樣”?
2.討論寓意,各談感悟。
①故事中的五個人對“最寶貴的東西”的看法各有什么不同?
②為什么說“作家沒有真情實意,是應(yīng)該無路可走的”?
③作家為什么改行去?為什么說“創(chuàng)作同一樣”?文章末尾的和“彼岸”的含義與開頭有什么不同?
3.表情朗讀,讀出韻味。暢談感受后,全班分角色朗讀,要讀出感情,讀出韻味。
【自讀點撥】
1.了解作者
高曉聲(1928-1999),男,江蘇人。當代作家。《陳奐生上城》獲198O年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小說通過“漏斗戶主”(揩常年負債的窮苦農(nóng)民)陳奐生進城賣“油繩”(一種油炸的面食)的經(jīng)歷,反映改革開放之初城市與鄉(xiāng)村、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落后與進步的矛盾對立,對“國民性”進行反思,寫出了傳統(tǒng)文化的壓抑性,帶有“文化批判”的性質(zhì)。其后高曉聲以“陳奐生”為主人公,寫出了一系列小說。先后出版的小說集有《七九年小說選》《陳奐生》《高曉聲小說選》《高曉聲小說集》等。
2.把握體裁
教科書“自讀提示”說,“這是一篇短小精悍、寓意深刻的現(xiàn)代寓言”,但“現(xiàn)代寓言”似未形成獨立的文學門類。本文多被收入《十年散文選》、《名人小品》等散文集中,似應(yīng)看作哲理散文。從另一角度說,本文又是對作家和文學作品社會功能的一種認識,不過是用“故事”的形式來表達的,因此看作作家的“創(chuàng)作談”亦無不可。
3.理清思路
課文共16段,按故事情節(jié)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10段),的等價物:錢、力、權(quán)。寫人要求分享渡客“最寶貴的東西”,作為的等價交換物,有錢人給錢,有力者以暴力相威脅,有權(quán)人以權(quán)謀私。而作家無錢無力又無權(quán),人不讓他上船。
第二部分(11-13段),作家最寶貴的:真情實意。寫作家走投無路望河興嘆,不料感動了人。人認為作家最寶貴的東西是“真情實意”。作家過河后自忖:作家沒有“真情實意”,應(yīng)該無路可走。從一正一反兩個視角說明了作家最寶貴的是真情實意。
第三部分(l4-16段),創(chuàng)作如同:把人渡向彼岸。寫作家自動去做人,并感悟到“創(chuàng)作同一樣,目的都是把人渡到前面的彼岸去”。
4.理解寓意
①不同的價值取向。故事中四個渡客、一個人,價值取向各不相同。‘“最寶貴的東西”是什么?有錢人認錢,大力士使力,有權(quán)人用權(quán),作家自己認為“最寶貴的就是寫作”。但人認為作家的“唱”,既不如有權(quán)人“說”的好聽,因為“說”的很“實惠”;也不如本人的“嘆”好聽,因為“唱”的是別人的詞,別人的曲,并非發(fā)自心聲。而仰天長嘆發(fā)自肺腑,表達的是“真情實意”。可見人認為“真情實意”最寶貴。這一段隱喻人們價值取向的多元化,這五個人正是當時社會的縮影。
②作品的文化功能。文學是人學,不管是反映客觀現(xiàn)實,還是表達主觀情意都應(yīng)該追求真善美,鞭撻假惡丑,而不能說假話、大話、空話。因此,文學的生命在于以、情實意去感染、感動讀者,引起讀者心靈的震撼和感情的共鳴。
③作家的社會職責。作家自動去做了人,他“不受惑于財富,不屈從于權(quán)力;他以真情實意待渡客,也愿渡客以真情實意報之”。并從中悟出了與創(chuàng)作的相似點:是把人的軀體運送到對岸去;而創(chuàng)作是以文學作品陶冶人的精神,使之提升到更高尚、純潔的境界。末段的“彼岸”就是比喻心靈的凈化和精神的升華。
在改革開放之初,高曉聲這一代飽經(jīng)滄桑的中年作家,都把文學創(chuàng)作當作崇高的使命,都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中“作家”的言行不妨看作高曉聲的夫子自道,表明了他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不為財富所惑,不為權(quán)勢所動,不為暴力所迫,愿以自己的作品,代人民立言,為時代吶喊,以推動社會的前進。這種奉獻精神是十分可貴的。顯然受佛教“普渡眾生”說的影響,佛祖悲天憫人,以扁舟載眾生脫離苦海,駛向彼岸的“福地”。高曉聲也愿作這種施惠于人而犧牲自己的苦役。但他多少有些高估了文學的影響力。正如佛祖“普渡眾生”只是美好的愿望,文學作品也只能影響一部分人。當然,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確有遠洋巨輪的威力,能將大批讀者渡到光明的“彼岸”——引導到崇高純潔的精神境界。在理解寓意的過程中,可以相機引導學生展開聯(lián)想和想像。如“作家”不能上船,仰天嘆息的神情;后來自動去,悠然、坦然的心情等,比較‘“作家”渡河前后心情的變化,體會作品蘊涵的人生哲理
5.品味語言本文語言的特點,一是借用比喻,委婉含蓄。如、“彼岸”、“唱”、“嘆”等一語雙關(guān),話里有話。二是樸實無華,除少數(shù)詞語,都明白如話。三是于對比中暗寓褒貶。作家與其他渡客的對比,人前后態(tài)度的對比,作家前后心情的變化,都飽含著作者的愛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