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課文補遺
1.關于課文、作者和《浮生六記》《童趣》節選自沈復的《浮生六記•閑情記趣》,題目是編者加的。沈復,字三白,清代乾隆年間人,雖然出身于“衣冠之家”,讀過幾年書,卻終生未進學中舉,主要職業是習幕、經商。然而其人靈秀聰悟,于人于事皆重于感情。寫作本文時作者已46歲。
《浮生六記》前四記(《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游記快》)為沈復所作,沒有爭議;尚缺《中山(指琉球)記歷》《養生記道》二卷,一般認為“筆墨滯重”,視為偽作。
從現存的四記和后二記的標題可知全書主要有兩大內容:1.參與社會生活的艱辛,家庭生活,尤其是與妻子愛情生活的苦與樂。由于作者受封建禮教浸染不深,書中與妻陳蕓相親相愛的感情溢于言表。陳蕓會刺繡,因而“漸通吟詠”,與丈夫趣味相投,夫唱婦隨(如山水之游、書畫之樂、用情伴趣等)。2.記敘了游賞天下名山秀水的感悟以及種種藝術生活的樂趣。作者生在山清水秀的蘇州,家住滄浪亭附近,在吳文化的熏陶下,不僅愛讀書,好書畫,而且在盆景花木的侍弄、經營與鑒賞方面頗具造詣,常在旅游中,用藝術家的眼光去評判名勝古跡,并將大自然的清新之氣融入創作之中。總之,作者是一個對生活充滿熱情、關愛他人、體貼妻子,又能師法造化、享受山水的普通人。
2.關于本文體裁
《浮生六記》屬明清小品一類,與李漁的《閑情偶記》、張潮的《幽夢影》、余懷的《板橋雜記》、冒襄的《影梅庵憶語》等,同被人們看重。實際上這類小品仍是散文小品,只不過情趣盎然、韻味雋永、文辭簡約、篇幅短小罷了。“小品”一詞來自佛語,含佛經節本之義,相對于先秦諸子、唐宋散文這些“大品”,這類文章只能叫“小品”。盡管它無法與先秦兩漢唐宋散文在思想內涵和歷史深度方面相比,但在反映時代思潮、探尋人生真諦方面,同樣達到相當的高度,如歸有光的《項脊軒志》、袁宏道的《滿井游記》等。
這類小品文也是中國古典文學向現代文學轉換的重要一環。“五四”新文學運動中許多作家,不僅欣賞明清小品,大力宣傳,而且親自實踐,如周作人、林語堂、俞平伯等,且一直影響至今。不僅如此,林語堂還在20世紀30年代將《浮生六記》譯成英文,介紹到西方,產生了連作者沈復本人也無法預料的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