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考語文總復習·文言文·七年級(上)第七單元課文梳理
次寫江水大而急。“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是說夏水漫上大山,波浪大而阻隔上下交通。“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迫不得已要復王命,順流而下,一千二百里的路程一天就到了,那速度即使騎快馬,駕著風,也沒有這么快。這種對比烘托,使我們更能想象到那速度是多么快。
再寫春冬之景“清榮峻茂,良多趣味”;“素湍綠潭”是春冬江流的影態,不像夏日奔騰渾濁,自然“回清倒影”,“絕 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雖是春冬之時,也一派生機,所以“良多趣味”。
最后是寫“晴初霜旦”的特殊景觀,其時“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從山水到猿啼,寫出了三峽特有的風貌,文字準確而簡約。
三、古文二則
1.字詞句式
(1)通假字:亡何(“亡”通“無”,讀wú。“不”的意思。句意:不久。)
(2)古今異義
①而翁知我(而:你,你的。今常用于連詞。句意:你父親把我當知己。)
②是年(是:這,代詞。今常用于表判斷。句意:這年。)
③蓋聰明蘊蓄者久矣(蓋:大概,表示推測。今常用于鍋蓋、蓋房、蓋圖章等義。句意:大概是聰明蘊藏積蓄久的緣故吧。)
④周朝、宋朝相去幾何時矣(去:距離。今常用于從哪兒出發到哪里。幾何:多少。今常用于幾何學的簡稱。句意:周朝、宋朝相隔多少時間了?)
⑤此非常兒也(非常:不尋常。今常用作“十分”、“極”講。句意:這是一個不尋常的孩子。)
(3)詞類活用
①而翁知我(知:活用為意動,“以……為知”。)
②卒輦而致之(輦:名詞活用為動詞,“用車子運”。)
③日數千言不肯休(日:名詞做狀語,“每天”。)
(4)一詞多義
①亡:亡何(亡:通“無”,不。句意:不久。) 其人亡(亡:死亡。)
②以:何以(以:憑借,介詞。句意:憑什么。)
以千金(以:把,介詞。句意:把千金……)
無以應(以:與“無”組成固定詞,當“無法”講。句意:無法回答。)
③幾:幾何(幾:與“何”一起為“多少”的意思。) 幾二千年矣(幾:差不多。)
④何:何以(何:疑問代詞,什么。) 幾何(何:與“幾”一起當“多少”講。)
2.思想內容
《蔡勉旃堅還亡友財》通過記敘蔡勉旃堅持把亡友寄放在他這里的一千兩白銀還給亡友之子的事例,可見蔡勉旃是一個具有“重諾責,敦風義”的高尚品質的人。
《戴震難師》通過記述戴震這個尚處于啟蒙時的兒童,用“后人是不可能知道前人的事情”的問題來追問老師的事情,表現了戴震具有善于質疑和敢于質疑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