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考語文總復習·文言文·七年級(上)第七單元課文梳理
3.練習回顧
《蔡勉旃堅還亡友財》一文中,“券在心,不在紙”是什么意思?你贊成不贊成“以千金克之,不立券”這種做法?說說理由。
“券在心,不在紙”是說信守諾言重在內心和行動,而不在口頭上或紙上。誠心守諾言就會表現在行為上,不誠心就是寫在紙上捏在手里也無用。
第二問是開放性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例:贊成這種做法。作為真正的知己當然應以信任為基礎,多少人對朋友以性命相托。何況只是“寄人千金”,試想,如果缺乏信任,互相防范,彼此猜忌,這樣的朋友還是朋友嗎?不贊成這種做法。我們對朋友應予以信任,但這種信任應有一個度。俗話說:“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即使是生死相交的朋友,時過境遷,也難免會發生變化。為了金錢夫妻反目、父子成仇的事例還少嗎?所以在當代的法制社會,還是“立券”為好,以免產生糾紛,憑據在手也可避免邪念產生。
4.相關鏈接
關于誠信的名言
與朋友交友,言而有信。——《論語·學而》 有誠故信,無私故威。——(宋)張載
至誠則金石開。——惲代英 肯說真話,敢駁假話,不說謊話。——陶行知
信用如鏡,一有裂痕,難以復原。 ——(瑞士)亞美路
仁慈和誠實,不僅提高了人的品格,也升高了國家的國格。 ——(美)華盛頓
四、陌上桑
1.主要內容:《陌上桑》通過美麗無比的采桑女子羅敷拒絕使君邀請的故事,歌頌了勞動婦女堅貞不阿的品質和勇敢機智的性格,揭露了封建官吏的卑劣可恥行為。
2.名句鑒賞
“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巾肖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這一段詩句是側面烘托羅敷的美麗。“行者”、“少年”、“耕者”、“鋤者”因欣賞羅敷的美貌而“捋髭須”、 “脫帽著帩頭”、“忘其犁”、“忘其鋤”,如此更突出了羅敷的美麗。
五、詩五首
1.思想內容或名句分析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詩的第一句以起興開篇,點明時令,融情入景,隱含著作者對王昌齡被貶僻壤的同情和悲痛。第二句敘事,用跋涉五溪簡述路途的遙遠與艱難,流露出作者對被貶友人的深切關懷與掛念。第三、四句運用擬人手法,直抒胸臆,要把自己的“愁心”寄給明月,讓“愁心”與明月一起,伴隨王昌齡奔赴遠方。這一奇特的想象,既飽含著對友人的無限同情,將相思情意托付同照兩地的明月帶給對方,又表達了作者對人世間真摯友情的深情歌詠,抒發了對官場傾軋的憎惡。
《江南春》:全詩通過對江南景物典型化的描寫,反映了他對江南景物無限贊美和向往的情懷,表現了他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之情。
《登飛來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從自然角度說,站得越高,就愈加不會被浮云遮住視線,可以看得清,看得遠。它表現了詩人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襟懷和人生精神,借寫飛來峰表明自己的革新主張是高瞻遠矚的正確認識,所以敢于革新,敢于向保守勢力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