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級上《炊煙》教案
3.完成課后練習,加強綜合訓練能力。
二、教學過程
l.歸納中心思想:
“炊煙”引導“我”遇見小木屋的主人,歌頌山里人真誠。 純樸、樂于助人的精神。
2.本文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語姿多彩,表述生動。舉出這類實例,認真學習。
如:“那是一種動人的招手,是一種充滿魁力的微笑,是一個似曾相識的陌生人,友好地向你揮動著一方柔情的白手絹。
這一抒情優美的長句,融入了排比、擬人和比喻等修辭手法,將“炊煙”所含的雋永之意,十分感人而生動地寫出來了。
3. 寫作特色
(1)觀察細致,生動描述。例1:“她一邊笑著,一邊又從水缸里舀水洗那口空著的鐵鍋,一連洗了三遍!睂懗隽诉@位女主人的勤勞和熱誠,體察到城里人愛清潔的心態。例2:“簡樸而結實的桌、椅、櫥,…一架亮晶晶的半導體收音機,掛在一張毛茸茸的獸皮邊上!保瓕懗隽松嚼锶思抑袛[設的特點,并將傳統風味和現代氣息結合,體現了山村正隨時代步伐前進。
(2)構思精巧,思路清晰。作者以“炊煙”為線索,由渴望炊煙→看見炊煙→走向炊煙→走進炊煙下的小木屋→告別炊煙→對炊煙禮贊,一氣呵成,段段相連,思路明了。
三、練習輔導
1.理解課文思路,開頭寫什么,中間寫什么,結尾又寫什么,這中間是用怎樣的語句把它們連貫起來的?
答:開頭用兩個假設句,表達盼望看見“炊煙”的心情,然后用“果然看見兩間小木屋廠’這一承接句,過渡到本文中間一段,引出小木屋的主人,具體寫出“我”受到一對夫妻的熱誠接待。接著用“他們的聲音在山域里回蕩……”和“小木屋消失在綠色的林濤之中”兩個過渡句,寫出分別時的情態,以便結尾。充分表現了“我”對小木屋主人和“炊煙”的眷戀,歌頌山里人真誠、純樸的情誼。
2.細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①第三段開頭有這么一句話:“也許不會有什么比它更親切了。”句中的“它”指代什么?為什么會感到如此親切?作者是怎樣把這種“親切感”具體描述出來的?
答:“它”指代炊煙。因為炊煙“是一種動人的招手,是一種充滿健力的微笑,是一個似曾相識的陌生人,友好地向你揮動著一方柔情的白手絹……”作者是通過想象,運用排比、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將這種“親切感”具體描述出來的。
②第四段中有這么一句話:“心中的惶亂被它輕輕撫平了!薄拔摇睘槭裁串a生“惶亂”之感?又為什么“被它輕輕撫平了”?
答:因為這里是人跡罕至的深山密林,因為這時饑餓而疲乏,所以有“惶亂”之感。而恰在這時看見了“炊煙”,這意味著有了人家,有了可以暫歇和充饑的地方,給“我”帶來“希望”,于是“心中的惶亂被它輕輕撫平了”。
③第六段開頭:“果然看見兩間小木屋了,只是普普通通, 不像大蘑菇!边@一句同哪一段相呼應?“普普通通”小屋里的“她”和“他”,對“我”是如何相待的?請列舉幾件具體的事說明。
答:與第五段相呼應。小木屋里的“她”和“他”十分熱誠地接待了“我”。如:立即邀請“快進屋里歇”,舀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開水”,“把一大盆冒著熱氣的紅薯、芋頭放到我面前”,“她”笑著不收“我”的錢,分別時送“我”黃澄澄的桔子……
④為什么“我再也不會忘記武夷山中的這一縷炊煙”?聯系上題予以具體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