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勉旃堅還亡友財》教案
原文蔡璘,字勉旃,吳縣人。重諾責,敦風義。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亡何,其人亡。蔡召其子至,歸之,愕然不受,曰:“嘻!無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無立券者?且父未嘗語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紙。而翁知我,故不語郎君。”卒輦而致之。
翻譯
吳縣有一個叫蔡璘,字勉旃的人。他重視諾言和責任,重視朋友之間的情誼。有一個朋友寄放了千兩白銀在他那,沒有立下任何字據。過了不久,他的朋友死了。蔡勉旃把他朋友的兒子叫來,要把千兩白銀還給他。他朋友的兒子很吃驚的樣子,不肯接受,說道:“哎呀!沒有這樣的事情,哪里有寄放千兩白銀卻不立字據的人?而且我的父親從來沒有告訴過我呀。” 蔡勉旃笑著說:“字據是在心里,不是在紙上。你的父親把我當知己,所以不告訴你。”最終蔡勉旃用車子把千兩白銀運著送還給他。
一、教學設想
《蔡勉旃堅還亡友財》是一篇文言選文,篇幅短小,文意易懂,而簡短的文字下蘊藏的卻是一種巨大的人格力量——誠信,這種力量恰恰是當今社會所需要所呼喚所倡導的。充分挖掘文中蔡勉旃具備的人格魅力,可以使學生受到心靈的震蕩,進而完成一次精神的洗禮,一次思想的升華。
因此,學習本文,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必要的文言文知識,更重要的在于學生們在人生價值觀的正確態度方面的培養。這篇課文所具備的深刻的社會現實意義,正是我應新課標改革選取這篇課文的原因。
教學目標:
1.學生能理解文意,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詞的意義、用法。
2.學生在閱讀中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并從中獲得對人生的有益啟示。
二、教法設計
設置情境,引發學生學習興趣,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進行學習。
三、教學步驟
(一)導入課文
設置情境:老師向學生借一筆錢,問需不需要打一個借條。
師:在現今社會,借貸巨款,即使是再要好的朋友,都會簽合同或立字據以防不測,但是在我國古代,就有一個叫蔡勉旃的人,他的一個好朋友寄放了千兩白銀在他那,卻沒有立下任何的字據,這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這個故事《蔡勉旃堅還亡友財》。【設計說明】此問題的設置在于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想一想,意識到在現實生活中一般人都會讓借錢者打借條,以防不測。進而在學習文章時更深刻地認識到,正是因為蔡勉旃所具備的誠實守信的高尚品質,才會讓他的朋友在寄放錢財時放心地不立字據。從而使學生認識到“誠信為做人之本”。
(二)感知課文
1.提問學生:請同學們進行第一遍閱讀,快速的默讀課文,并借助字典為生字詞注音。
【設計說明】本課生字較少,學生可在課堂內消化。
稍后老師利用幻燈片歸納字音并檢測學生自學情況。
2.提問學生:請同學們進行第二遍閱讀,大聲的朗讀課文后,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義。遇到疑難問題先與討論小組討論,如果不能解決就舉手與全班同學和老師一起商討解決。
【設計說明】本文內容簡單,且課后注釋較為詳細,學生自己處理可提高其自學與互助合作的能力。
稍后老師利用幻燈片歸納字詞積累。
3,提問學生:請一個朗讀能力較好的同學進行第三遍閱讀。在他讀的時候,請同學們一起思考一個問題,本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設計說明】在理解字詞的基礎上,復述課文內容。經常給學生提供這樣的機會,可使學生的膽量和口語表達能力得到很快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