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橘燈》教案設計
教師明確下列要點:
(第1—4自然段)我初遇小姑娘的情景。
時間,“十幾年前” “春節前一天的下午”。地點,鄉公所樓上。人物,我與小姑娘。事件,我在鄉公所樓上見到一個八九歲的小姑娘,小姑娘“瘦瘦的蒼白的臉,凍得發紫的嘴唇,頭發很短,穿一身破舊的衣褲,光腳穿一雙草鞋”,她要打電話找大夫給媽媽治病,我幫了她,打通了電話。
(第5—10自然段)我探望小姑娘的經過。
我買了幾個橘子,沿著石板走到了小姑娘的家,屋子很小很黑,她的媽媽睡著了,“被頭上有斑斑的血痕”,用的是小火爐、小沙鍋;睡的是板鋪;年夜飯是“紅薯稀飯”。
小姑娘掏出橘瓣放在枕頭邊,然后做橘燈,“拿過穿著麻線的大針,把那小橘碗四周相對地穿起來”,“用一根小竹棍挑著”,又“拿出蠟頭,放在里面點起來”,做成小橘燈。
我提著小橘燈,借助“朦朧的橘紅的光”,在黑暗潮濕的山路上走著,離開小姑娘。
(第11—13自然段)我深深地懷念小姑娘。
后來我知道,小姑娘的父親叫王春林,因給進步學生送信,失蹤了。我懷念小姑娘。每逢春節就想起小橘燈,想起小姑娘。
讓學生朗讀課文進一步感知故事情節。
(2)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討論下列問題,點一名學生回答,后教師明確
①小姑娘的家庭情況怎樣?
②你對姑娘的評價是什么?
教師明確:①貧窮又遭不幸,父親失蹤,母親被打。為共產黨送信,可以看出,是進步家庭。
②從小姑娘的語言,外貌,動作可以看出,她是一個鎮定、勇敢、樂觀、懂事的小姑娘。
(五)總結、擴展
本文敘述了“我”初遇、探望、懷念小姑娘的經過,著重描寫小姑娘照看媽媽,做橘燈等情節,贊頌她在艱難的條件下仍然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
(六)布置作業
(1)找出描寫小姑娘語言,外貌、動作的語句,看表現什么精神?
(2)熟讀“爐火的微光……無限光明”體會:“黑暗潮濕的山路”和“小橘燈的光”有沒有別的含義?如有,是什么?
七、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一)感體閱讀理解
讓學生概述本文故事情節,老師明確要點。初遇→探望(做燈、贈燈、用燈)→懷念。
(二)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從第幾段開始寫“探望小姑娘”的?指名讀第5—9自然段,思考討論并回答下列問題:
1.“天色越發陰沉了”“窗外濃霧里迷茫的山景”有何含義?
交代當時自然環境,暗示當時重慶政治環境的黑暗。
2.第6自然段描寫小姑娘家庭情況,其家庭情況怎樣?通過哪些語句看出來?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小姑娘的精神面貌如何?
家境貧寒又遭不幸,住的是“小屋”;睡的是“板鋪”;用的是“小炭爐”“小凳子”;吃的是紅薯稀飯。她的媽媽“閉著眼平躺著”“被頭上有斑斑的血痕”。
“笑著說”可以看出小姑娘在非常艱難的家庭環境中,挺直身子,承受貧窮和不幸的重壓,令人敬佩。“安慰我”:洋溢著樂觀精神,也是對客人的感激。
3.圍繞著做燈、贈燈怎樣描寫姑娘?表現小姑娘的什么性格?
討論回答,教師明確:
做燈,“拿”“削”“揉捏”“掏”“放”“穿”“挑”“點”,這一連串的動作干凈利索地制作了一個小橘燈,小姑娘的心靈手巧,動作敏捷,做小橘燈,照我上路,一個鎮定、勇敢、樂觀的“小大人”的形象,躍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