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兩篇(蟈蟈、空山鳥語)》教案
短文兩篇
(一) 《蟈蟈》
[教學目標]
1. 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多角度理解文章所蘊含的生活哲理。
2. 學習通過分析人物的對話,揣摩人物心理活動的閱讀方法。
3. 聯系自然與生活,初步獲得對人生的感悟。
[教學重難點]
重點:抓住關鍵句,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難點:多角度理解文章所蘊含的道理。
[學習內容]
1. 蟈蟈的有關資料。
2. 整體感知
《蟈蟈》是一篇構思精巧哲理性很強的散文。以一只蟈蟈的命運為線索,作者具體描寫了一家三代人對待蟈蟈的不同態度。意在啟發人們思考:怎樣才能和動物和諧相處,怎樣才能與自然和諧共存。
依據線索,可以把全文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8自然段)寫了爺孫兩代人關心“蟈蟈買回來后為什么不叫”的事。首先,作者對蟈蟈的外形和關在籠中的神態進行了刻畫。它有一件“翠綠色”的外衣,和兩根“又細又長的觸須”,它在籠子里“不安地爬著”,觸須“不時地”從籠中的小圓孔里“伸出來”,“可憐巴巴地搖晃幾下”,“仿佛在呼喚、祈求著什么”。這些描寫生動地表現了蟈蟈孤獨不安和楚楚可憐的情態。為下文寫三代人對蟈蟈的不同態度作了很好的鋪墊。雖然只寥寥幾筆,但作者的憐憫之情溢于紙上,和作者感情一致的,還有兩個單純可愛的孩子,從他們的對話可以看出。“它不肯叫,準是怕生。”小女孩說。小男孩說,“把它關在籠子里,它生氣呢!”兩顆稚嫩敏感的小小心靈,傳達出來的是對蟈蟈弱小生靈的同情和憐憫。還寫了白發老人對蟈蟈不叫表示奇怪和深信在某一天“它一定會叫的”!
第二部分(9-20自然段)寫了一家三代人對“蟈蟈不停地叫”的不同態度。蟈蟈在無聲無息中過一天。第二天,它吃了老人給的尖頭紅辣椒,白天沒有叫,可到了晚上竟然“又清脆又響亮”地叫個不停。老人當時很有點得意:“聽見么,它叫了,多好聽!”老人對自己先前的猜想感到很滿意。而兩個孩子更是“喜不自禁”,“高興得手舞足蹈,把床板蹬得咚咚直響。”盡管蟈蟈一叫就再也沒有停下來,但是一家人把這叫聲當成了家庭中的一部分,很快就“習以為常”了。可是在一個悶熱的夜晚,孩子的父親對蟈蟈的叫聲發出了怨言。可能是他工作太忙,平時顧不上關心蟈蟈的情況;也許,他甚至不知道家里已來了一位客人——蟈蟈。直到蟈蟈的叫聲吵得他不能安睡時,他才發出狠狠的埋怨聲。也許他根本就無心去關注蟈蟈的叫與不叫,抑或喜怒哀樂。而兩個孩子卻每時每刻都在關注著蟈蟈的痛苦和快樂。在猜測蟈蟈為什么不停地叫時,一個說:“它大概也熱得睡不著,所以叫”;另一個說:“不!它是在哭呢!關在籠子里多難受,它在哭呢!”盡管我們不能一下子揣測出這兩句話中哪一句是男孩說的,哪一句是女孩說的,但是兩個天真爛漫的少年都有一顆純潔善良的心,確是昭然可見的。他們能夠以己之感受去體悟蟈蟈之感受,實在是難能可貴。而老爺爺,聽了兒子的牢騷和倆孫子的對話后重重地“嘆息了一聲”,為什么會嘆息呢?可能有兩個原因:①孫子和孫女的話打動了老人;②兒子的牢騷和埋怨使老人感到無奈。
第三部分(21-22自然段)寫了蟈蟈最終的命運。一天早晨,兩個孩子發現蟈蟈不見了,卻看到“籠子上有一個整齊的口子,像是用剪刀剪的”。可老人說,是蟈蟈自己咬破籠子逃走的。這種結尾很耐人尋味,留給了讀者想象的空間,真可謂“言有盡而意無窮”。對此,讀者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由文中可推斷出蟈蟈有可能是爺爺放的,也有可能是爸爸放的。那爺爺為什么要撒謊呢?可能是:因為爺爺知道孩子非常喜歡蟈蟈。為了不讓孩子們因為失去蟈蟈而傷心,就謊稱蟈蟈是自己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