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兩篇(蟈蟈、空山鳥語)》教案
本文語言簡潔樸實。人物的語言,描寫得非常細膩、生動。
3. 問題思考:
①理清文脈或說說本文的主要內容。
主要內容:三代人對蟈蟈有著不同的態度。
②抓住關鍵句,仔細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③本文你最感興趣或最疑惑的是什么?
(這一板塊旨在感知、設問的基礎上建立支架,為后面的層層深入奠定方向,為進行研讀、探究作準備。)
本文你最感興趣或最疑惑的是什么?
(如:①小蟈蟈在籠子里探頭探腦的模樣惹人愛。②蟈蟈被買的時候叫得歡,但是當爺爺把它帶回家后它卻不叫了。③蟈蟈一直不叫,但是當它吃完了尖頭辣椒后卻叫個不停。④蟈蟈真的是咬破籠子逃走的嗎?⑤……)
1. a. 蟈蟈“買的時候還叫得起勁”,為什么買回來后就不叫了?
b. 蟈蟈被爺爺買回來后,開始為什么不叫,后來卻又叫個不停?
c. 文中第一段說蟈蟈“仿佛在呼喚、祈求著什么”,那么它到底在祈求什么、呼喚什么?
明確:a. 可能是蟈蟈不太適應新的環境;可能是看到了生人后感到恐懼;也有可能是把它關在籠子里,它感到沒有自由了而生氣;還有可能是它與同伴分開了,失去了嬉鬧時的快樂。
b.在a題的基礎上作答,它很熱或是關在籠子里很難受,所以叫個不停。此題目具有開放性,只要學生能夠自圓其說就可以。
c.它在祈求、呼喚著自由和快樂。
2. a. 文中第20自然段中,白發老人為什么要嘆息呢?
b. 孫子和孫女對蟈蟈不叫與叫都有自己的解釋,但有所不同。這表現了他們怎樣的性格?
c. 一家三代人對蟈蟈的態度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有這種不同?
d. 通過對幾組對話描寫的分析,我們能夠揣摩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動。請你舉一兩個例子,好嗎?
明確:a. 有兩個原因:①孫子和孫女的話打動了老人,②兒子的牢騷和埋怨使老人感到無奈。
b.他們有一顆愛護小動物,同情和理解弱者的善良的心。
c.兩個孩子:好奇、喜愛、同情、理解;孩子的父親:埋怨、不耐煩;老人:喜歡、愛惜、同情。因為小孩更有愛心,而大人更多的是為自己著想。
d.依據本文,能夠談出自己的看法與思考就可以了。
3. a. 為什么爺爺說它是“咬破籠子逃走的”?
b. 蟈蟈究竟是怎么走的?你是如何看的呢?
c. 爺爺為什么要撒謊,難道他是一個不誠實虛偽的人?如果你是爺爺,你會怎么做呢?
明確:a.“……兩個不滿8歲的孩子,也趴在窗臺上看新鮮。”“兩個孩子又來了興趣,趴在窗臺上看蟈蟈怎樣慢慢把絲絲紅辣椒吃進肚子里去!薄啊吲d得手舞足蹈,把床板蹬得咚咚直響”等等,這些都充分表明孩子們非常喜歡蟈蟈。爺爺為了不讓孩子們因為失去蟈蟈而傷心,就謊稱蟈蟈是自己跑的。
b.“籠子上有一個整齊的口子,像是用剪刀剪的”由此可以推斷出蟈蟈有可能是爺爺放的,也有可能是爸爸放的。
c.因為爺爺愛孫子,也理解孫子。他的謊言是一種善意的欺騙,一來怕孫子為失去快樂的“伙伴”而傷心,二來如果蟈蟈是自己跑的,它就獲得自由了,相信孫子會為此感到欣慰的。如果我是爺爺,我可能會像文中的爺爺那樣做。
4. a. 文中“它大概也熱得睡不著,所以叫!焙汀安!它是在哭呢!關在籠子里多難受,它在哭呢!”這兩句分別是哪個孩子說的,請你猜猜看。并說說你判斷的理由。
b.本文揭示了哪些生活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