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性學習《文學采風》教案
教學要求:明確我國是個有悠久文化傳統的文明古國,到處蘊藏著寶貴的文化遺產,到處流傳著古老的傳說,活躍著新的民間創作。不管生活在城市還是鄉村,總會聽到在群眾中流傳的民歌、民謠、傳說、故事、諺語、歇后語等。通過文學采風,使學生廣泛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從民間吸取文學營養。
教學內容:
一、有關知識:
民歌民謠:民間文學的一種。民間口頭流傳的詩歌或歌曲。在口頭流傳中不斷經過集體加工。初期民歌創作往往與音樂密不可分,有的還與舞蹈、音樂三位一體。種類繁多,按內容和功能分類,大致有勞動歌、儀禮歌、時政歌、生活歌、情歌和兒歌等。常用比興、夸張、重疊、諧音、雙關語等表現手法。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作家和詩人創作的源泉之一,中國的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以及詞、曲等體裁,也大都來源于民歌。民謠指民間歌謠,多指時事政治有關的。民歌和民謠的區別在于:可以唱的為歌,只說不唱的為謠。如陜北的“信天游”:《東方紅》:說東方你就一個紅,說太陽你就一個升。說中國出了一個毛澤東,他是人民大救星。青海的“花兒”:《花兒與少年》:春季里那么到了這,水仙花兒開,水仙花兒開,繡呀閣里的女兒呀,踩呀踩青來呀小呀哥哥,小呀哥哥,小呀哥哥呀攙我一把來。貴州民歌:《摘菜調•幺妹兒進菜園》:清哎早起來,輕輕兒把門開哎。幺妹兒走出來,幺妹兒去摘菜也。走哎進幺妹兒的菜園中塞,咿呀呀嚯塞,哎呀呀嚯塞。青的青的青菜,硬是逗人愛。青菜白菜韭菜菠菜,冬瓜南瓜黃瓜苦瓜,茄子豇豆萵筍海椒。哎呀七呀 哎呀八呀,咿……也……吃都吃不完!
傳說:長期在民間流傳而形成的,帶有某種傳奇色彩和幻想成分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或自然相貌的故事。有的則純屬幻想虛構。人物和事件的傳說,大都是頌揚、贊美的,反映人民的理想和愿望;自然景物的傳說,則近于優美的敘事散文。例:《冬筍的來歷》:冬筍是現在人們比較常見的一種菜肴,然而大家卻不知道,以前的人們不知道有冬筍這種東西。傳說從前有一個人叫孟忠,他是一個大孝子。有一年冬天特別冷,他母親得了重病,躺在床上有好多天沒吃東西了。一日,母親對孟忠說,想吃筍子,這可難住了孟忠,大冬天的,天上還飄著雪花,上哪兒去弄筍子呢?孝順的孟忠來到楠竹林里,看見一棵棵高大的竹子,一愁莫展,哪有什么筍子!沒辦法,孟忠急得抱住竹子哭了起來。孟忠的孝心感動了一位路過竹林的仙人,仙人于是告訴孟忠,要他扒開腳下的土,就會有筍子。孟忠聽了仙人的話,就用手一點一點地扒土,手扒出了血,但為了母親能吃到筍子,他一點都不覺得疼痛。果然,一會兒就扒到了筍子。孟忠高興極了,急忙拿回家剝了殼煮好給他娘吃,他娘吃了筍子后,病就慢慢的好了起來。由此,人們就知道了冬天地下也有筍子,并且因為是在冬天發現的,所以一直到現在都還叫做冬筍。
故事:群眾口頭創作、口頭流傳的,經過很多人不斷地修改加工而形成的文學樣式。其特點是:故事性強,情節生動;口語化,樸素明快;想像奇特豐富;常用夸張、比喻,藝術感染力強。內容來自民間,反映的多是民間生活。有的還帶有神話或幻想情節,充滿神奇色彩。如我國有四大民間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牛郎織女》、《白蛇傳》、《孟姜女哭長城》。教材上的《黔之驢》、《杞人憂天》、《楊布打狗》、岳飛的故事、包拯的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