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五首 《龜雖壽》《石壕吏》等
2.背誦《石壕吏》。
(五)布置作業
1.課外閱讀“三吏”“三別”。
2.改寫《石壕吏》為記敘文。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學習《龜雖壽》一詩中作者所表達的人到暮年而壯心不已的豪情壯志。
2.體會《觀書有感》一詩所表現出的思想意義。
3.背誦這四首詩。
(二)整體感知
1.閱讀提示中的相關部分,介紹作者的情況。
(1)曹操,字孟德(155-220),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2)朱熹,字元晦,南宋著名理學家,客觀唯心主義者。
2.朗讀這兩首詩歌。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龜雖壽》
(1)了解《電雖壽》的體裁:樂府詩,四言古風。
(2)講解古今意義差別較大的字詞:
烈士:有雄心壯志的人。
不但;不只。
(3)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
神龜、騰蛇雖一個長壽、一個能騰云駕霧,但它們沒有雄心壯志,所以終有競時,終成上灰;而烈士雖已暮年,卻依然壯心不已。作者希望通過人為的努力達到長壽的目的,成就一番人事業。
2.《觀書有感》
(1)了解《觀書有感》的體裁:七言絕句。
(2)體會詩歌中所蘊含的思想寓意。
“方塘”由于有“源頭活水”的不斷輸入,而得以深且清,清得不僅能夠反映出“天光云影”,而巨能夠反映出它們“共徘徊”的細微情態。
它以池塘要不斷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斷地有所發展提高才能活躍,才能免于停滯和僵化。這種形象的表達容易為人們所接受。
(四)總結
兩首詩歌內容不同,體裁各異,通過學習理解借物抒情、借景寓理的方法。
(五)布置作業
1.默寫這兩首詩。
2.預習《相見歡》、《清平樂》。
第三課時
(一)明確目標
1.欣賞詞優美的語言和意境。
2.培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詞的能力。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學生體會,朗讀。
2.文學常識。
(三)教學過程
1.學習《相見歡》
(l)寫作背景
亡國前耿于享樂、亡國后溺于悲哀,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南唐亡國降來后,李煜被幽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樓中,過著終日以淚洗面的凄涼日子,《相見歡》寫的就是這種囚禁生活的愁苦滋味。《相見歡》為詞牌名。
(2)詞中描寫了哪些景物?給人什么樣的感受?
寫了西樓、殘月、梧桐、深院、清秋,西接見月,夜已深沉,作者不能入睡,可見愁情濃重。作者眼中之景,都是凄涼冷落的,情和景合二為一。其中“鎖”字暗點了身世。
(3)詞的下閩直抒胸臆,為千古之絕唱。
把抽象的愁極其深刻形象地寫出來,剪也剪不斷,理也理不清;它不能說出,只能意會,這是真正經歷過愁苦的人的真切的感受。
2.學習《清平樂》
(1)介紹作者。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出生在金國建立之初。他在上饒、鉛山隱居時期寫了不少詩詞,《清平樂》為其中的一首。
(2)疏通字意。
翁媼(ǎo)——老公公、老婆婆。
亡賴——無賴,指頑皮、淘氣之意。亡通“無”。
相媚好——互相打趣。
(3)體味詞所描繪的意境,表現農村平和、清新、愉快的生活情境,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
(四)總結
詞所表達的意境比詩更加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