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跡》教案2
月 跡賈平凹
【三維目標】
1、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結構特點;
2、品味文章語句,揣摩在表達意義上的作用;
3、培養學生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積極心態。
【教學重難點】目標1、2
【課前預習】
1.文章以“月跡”為題,寫的是童年的一個中秋之夜追尋月亮的往事。月亮本是可望不可即的,人人得而見之,卻又捉摸不到。這一份奇妙的感覺,讓人對月亮產生了無限遐想。偏偏作者以一個小孩子的口吻娓娓道來,充滿了童趣和幻想。“月跡”本來的意思應該是月亮的印跡,而月亮在課文中又是美好事物的象征,用“月跡”作題目,實質上是暗示美好的事物所在的地方,非常含蓄,具有象征意義,閱讀時要用心去感受。
2.《月跡》是賈平凹1982年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月跡》中的一篇,也是他早期散文的代表作。散文最大的特點就是“形散而神不散”,你能從這篇文章中體會到散文的這一特點嗎?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請同學們回憶與月相關的文學作品或古詩句。
學生背誦
教師: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篇與月相關的散文,看看文中的孩子們是怎么去尋月的?又獲得了那些認識?
2.學生介紹作者:
賈平凹,1952年生于陜西省丹鳳縣一農民家庭。父親為其取名賈李平,后圖口音方便,便喊他為平娃。陜西話中,娃凹同音。從西北大學畢業后曾在陜西人民出版社擔任過編輯,后調到西安文聯從事專業創作。著有小說小說集 《商州散記》、《天狗》 ; 長篇小說 《浮躁》、《廢都》;散文集《月跡》、《心跡》、《愛的蹤跡》等。
3.檢查字詞(略)
(二)整體感知課文
1.教師:散文在結構上看似自由,但文中都有一條線索將文章的材料組織起來。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并思考:孩童們尋月的過程是怎樣的?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心理有了怎樣的發展變化?
學生自行討論并回答
a、時間--中秋的夜里;地點--“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妹;事情--盼月、尋月、議月。
b、屋中之月--院中之月--沙灘之月 尋月--賞月
c、過程:鏡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飲月”--河中尋月--眼瞳見月--沙灘議月
孩子的心理: 失望--爭執 -- 人人擁有 -- 處處都有--竟是這么多--滿足
小結:尋月的過程正是童心升華的過程,是尋找美的過程。
(要求學生能自圓其說便可,不強求唯一答案)
2.品味語言:說說文中你最欣賞的句子,并談談你喜歡它的原因。
(三)深入研討課文
請同學們以四人小組的形式,對課文內容進行小組討論和質疑。
分組討論課文內容
預設問題:
1、課文開頭寫“我們這些孩子,什么都覺得新鮮,常常又什么都不覺滿足”,而結尾卻說“大家都覺得滿足了”,這是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