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教案
儒家哲學的思想精髓是“中庸之道”。所謂中:即不偏不倚;庸:即平常。
孔子的中庸思想,有其內在的邏輯:“尚中”是中庸的邏輯起點,“時中”是中庸的內在本質,“中正”是中庸的規范準則,“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標。“尚中”的基本內涵是“無過無不及”,“時中”的基本內涵是“無可無不可”,“中正”的基本內涵是“禮義”,“中和”的基本內涵是天人和諧之美。其中,“尚中”觀念為傳統所固有,為孔子所繼承。“時中”、“中正”及“中和”的觀念是孔子對傳統“尚中”觀念的豐富和發展,也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之所在。
中庸之道是目前全世界最為重視的合理主義。它注重人在處世的行為及態度上的“適度”。要求人們時時檢點自己的行為和心態,不斷地反省自己的言行舉止,辨察、修正其中的丑惡,提高自身的道德水準。以求在為人處事上達到最理想的效果!中庸之道的關鍵是對人的思想及精神世界的構建,重在時時刻刻對人的靈魂進行洗禮,讓靈魂保持純潔、高尚以及正直!
中庸不是教人軟弱,而是教人自立、自強、自信、自息!
“中庸之道”實際上是一種理想狀態。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也是完美境界,所以它是無法達到的,但是可以無限地接近。
五、中庸的主要原則
(1)慎獨自修(2)忠恕寬容(3)至誠盡性,請圍繞其中一點談自己的理解。
六、知識延伸:
《中庸》名言積累
1、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幸。
【譯文】對上不抱怨老天,對下不責怪別人。所以,君子處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則冒險以期僥幸成功。
2、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3、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譯文】自然形成的稟賦叫做人性,遵循各自的人性叫做道,修明并推廣這些道叫做教化。
4、 君子和而不流。
【譯文】所以君子性格平和而不隨波逐流。
5、 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譯文】有的人天生就知道這些道理,有的人通過后天學習知道了這些道理,有的人則是遇到困惑之后,經過磨難才知道了這些道理,無論是哪種情況,他們最終了解這些道理的結果是一樣的。
6、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