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兔和月亮
教學目的:1、理解、積累字詞。
2、了解寓言的特點,準確理解、概括寓意。
3、體會寓意,正確地把握人生態度,對待人生際遇。
4、感受優美的語言,學習精美的表達。
教學重點:誦讀;抓住關鍵情節,揣摩寓意,并聯系生活體驗進一步加深對寓言得失相依的哲理美的理解。
教學難點:理解《白兔和月亮》對人類的諷刺意味
教具準備:多媒體ppt課件、flash動畫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英國作家蕭伯納有句名言“人生中有兩大不幸,一是沒有得到他心愛的東西,二是得到他心愛的東西。”不知道在座的各位聽了這句名言之后,贊同還是不贊同他的觀點?(生回答)
師:我和大家也有一樣的疑問。看來,蕭伯納這句名言看似有些矛盾。今天我們就帶著這個問題走進周國平的《白兔和月亮》
資料助讀
寓言:文學體裁的一種。以散文或韻詩的形式,講述帶有勸諭或諷刺意味的故事。結構大多短小,主人公多為動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題多是懲惡揚善,多充滿智慧哲理。素材起源于民間傳說。西方文學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臘的《伊索寓言》等。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莊子》《韓非子》等著作中。
二、積累字詞:
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窖、泯、厄、稟告、皎潔、風韻
解釋下列詞語:
心曠神怡:心情舒暢,精神愉快。
慧心:原是佛教用語,指能夠領悟佛理的心,今泛指智慧。
風韻:優美的姿態神情。
泯(mǐn):滅,喪失。
落難:遭遇災難,陷入困難。
厄運(è):不幸的命運。
得失之患:生怕失去個人利益的憂慮心情。
閑適:清閑安逸。
三、播放flash動畫,思考:
1、這則寓言講了個什么故事?
2、文章情節上出現了哪幾次轉折?
明確:
1、有一只白兔是賞月的行家,每天夜晚都要來到林中草地心曠神怡地賞月,于是諸神之王就宣布月亮歸屬于她。可從此以后,她從前的閑適心情一掃而光,整日患得患失,最后她請求諸神之王撤消了那個慷慨的決定。
2、這則寓言有兩處轉折。諸神之王宣布月亮歸屬于白兔,是一個轉折。此前,白兔是心曠神怡地賞月;此后,卻緊張不安心痛如割。最后白兔請求諸神之王撤銷決定,是又一個轉折。前一個轉折,前后構成鮮明的對比,后一個轉折給人留下一個啟迪。
四、研讀探究
1、用圖表來簡化一下這個情節(展示課件)。首先是賞月,仿照我的格式,情節怎樣發展呢? 賞月——得月——還月
2、在得月前后白兔的心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他所見的月亮又發生了什么變化?請找出關鍵句子和其中的關鍵詞語。
3、這則寓言給了我們什么啟示?
啟示:如果某種擁有,帶來的是無窮的得失之患,那還不如沒有。要懂得選擇,學會放棄才能享受生命的樂趣。
4、“和人類不同的是,我們的主人公畢竟慧心未泯,她終于去拜見諸神之王,請示他撤銷那個慷慨的決定。”寓言中這樣提到人類,含有什么意味?
明確:句子的意思說人類的慧心已泯。白兔的慧心未泯,悟到擁有月亮并非好事,所以放棄了所有權。人類慧心已泯,總以為擁有就是幸福,是無論如何也不肯放棄既得利益的。可見,這話對人類有諷刺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