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1.在老師的指導下能讀出長句子中停頓和自然段間的停頓。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使學生了解秋天的特點,懂得秋天是豐收的季節,感受到秋天的美。
3.揣摩、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
4.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
二、 重點難點
1.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幫助學生理解詩歌的深層意思。
三、教材分析
《秋天》是何其芳于三十年代初創作的一首優美的抒情詩。詩人用情味深長的語言描寫農家生活,每一句詩都是一幅畫面,三節詩組合成三幅既流動又整合的秋天意象,抒發了對秋天的喜愛與贊美之情。
四、學情分析
一年四季,各具風韻,秋天亦有她獨具的風味,作者描繪了三幅秋天圖畫,寫了一個別樣的秋天。靈動的的語言、優美的畫面,把學生帶入了一個優美的意境。學生自學,就能品味出文中的清靜、明媚、快樂。這首詩的內容簡單易懂,所以教學的重點是通過反復誦讀,在讀中理解詩意,體會情感,品味語言。
五、課前準備
(1)課前布置學生預習課文,寫出生字并正確注音。
(2)師生合作制作秋景圖的圖片或課件。
(3搜集有關寫秋的美文或詩詞。
六、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想象法,比較法。
七、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我國著名女詩人秋瑾詩中寫道“秋風秋雨愁煞人”,宋玉也在《九辯》中說“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秋天是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秋天是杜牧的“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秋天是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秋天是“碧云天,黃葉地”。在我國文人墨客的眼里,秋天往往是憂傷的,凄婉的,令人惆悵的。不過也有一些喜秋頌秋的詩章,如劉禹錫就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今天在詩人何其芳的眼里秋天也有絢麗的色彩,豐收喜悅。今天就讓我們走進他的秋天,去感受一個別樣的秋天。
(二)、感知課文
1.師配樂誦讀詩歌,生一邊聽讀一邊欣賞大屏幕展示的一幅幅秋景。
2.資料助讀:作者簡介。何其芳(1912—1977),現代散文家、詩人、文藝評論家。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萬州一個守舊的大家庭。1936年他與卞之琳、李廣田的詩歌合集《漢園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畫夢錄》于1937年出版,并獲得《大公報》文藝金獎。
詩歌是何其芳最先喜愛和運用的文學樣式。何其芳對于藝術形式的完美,表現出執著的探求。在詩歌方面,他創作之初即十分講究完整的形式、嚴格的韻律、諧美的節奏,并注意表現出詩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詩明顯地具有細膩和華麗的特色
3.齊聲誦讀。師作朗讀指導:重音的處理。
4.指名朗讀。
a生讀,全班同學找出每一詩節的中心句。(生回答后)明確:全詩依次描繪了三個場景的秋天。
b生再讀,全班同學閉上眼睛聽讀,腦海中想象一幅幅秋天的畫面。以培想象能力,深入領會詩的意境。
5.小組合作:a一人朗讀,其他三人點評得失。然后小組內推選一名同學在班內舉行朗讀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