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鄙二僧》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積累詞語,了解“鄙、語、之、子、買、去、顧”的不同的用法。
2、 過程和方法:背誦全文,疏通文意,增強文言語感。
3、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學生要“立長志”,懂得事在人為的道理。
教學重點:
1、 學會朗讀文言文。
2、 理解積累文言詞匯。
3、 理解句義、文義。
教學難點:理解蜀鄙二僧故事的深刻涵義以及這個故事對我們的啟迪。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初讀全文,把握大意。
1、學生自由讀文,糾正字音。 (強調正確、流利)。(板書課題:蜀鄙二僧)
2、這是一篇文言文,要想知道講了一個什么故事,我們就要聯系注釋來好好地讀讀課文。
讓學生聯系注釋了解文章大意,兩人一組,討論不明白的詞語和句子,準備現場質疑。
3、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解決不懂的詞句。
4、搶答:你們都明白了嗎?那我來考考你們。
5、每生一句,依次譯出全文。教師先示范譯第一句。要求學生力求直譯,注意“信、達、雅”三原則。
直譯的要求:
(1)原文字在譯文中有著落;譯文字在原文中有根據;譯文原文句式風格力求一致。
(2)信:準確。達:通暢。雅:優美。
師相機強調重點詞語:鄙、語、之、子、買、去、顧
6、現在你們一定會比剛才讀得更好,試試看! 學生自由讀。(強調要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因為本文要背誦,所以讀時要做到“眼睛看,嘴里念,耳朵聽,想畫面”。)
7、分角色朗讀。
(1)對待同一件事,僧富者和僧貧者的態度截然不同,他們說話的語氣也大不相同,請同桌2人分別來扮演富者和貧者,看看誰能讀出他們當時的神情和語氣。
(2)指名2人讀。指導點評二人讀的情況。強調兩個“子何恃而往”讀的語氣應不同。
三、細讀全文,明白道理。
1、蜀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二人皆欲往南海,終貧者至,而富者未至,這是為什么? 趕緊讀讀課文。 (板書:二僧、貧、富、結果、至、不能至)學生默讀課文思考。
2、指名學生說。
出示句子:“吾一瓶一缽足矣。” (板書:一瓶一缽)
(1)仔細讀讀這句話,你知道了些什么? (指名讀)
(2)你知道他要去的地方有多遠嗎?
出示句子: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
(1)指名讀,從西蜀到南海有多遠?指導朗讀
(2)讀到這兒,你想到什么?指導朗讀
(3)可貧者卻說“吾一瓶一缽足矣”
(4)你再讀貧者的話,有什么想說得嗎?指導朗讀
(5)是啊,從四川到南海要經歷5省,這其中既有海拔4000多米,空氣稀薄的高原,也有杳無人跡的原始森林,更有一望無垠的大海,貧者一人只身前往,肯定會遇到許多困難。可貧者依然說……(齊讀貧者的話。)
(6)面對同樣的路途,富者的態度如何呢?
出示句子:“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 ”
(1)為什么富者認為貧者去不了南海呢?
(2)貧者僅靠“一瓶一缽”,而富者呢?指名讀(板書:欲買舟而下)
(3)這句話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富者為去南海做了精心的準備?指導朗讀
(4)可結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