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地球之巔》七下13
《登上地球之巔》
【教學目標 】
1.速讀課文,復述概括故事內容,提高學生概括課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中國人第一次從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的過程。
3.理解課文的敘事詳略。用典型事例表現人物精神風貌的方法
4.體會文中景物描寫的作用,學習抓住特點進行生動的景物描寫。
5.了解這次登珠穆朗瑪峰的概況和意義,學習探險隊員表現出的不怕艱險、勇往直前的氣概、強烈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獻精神。
6.激發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培養開拓創新精神。
【重點難點】
1.練習快速默讀課文,抓住課文主要信息,概括內容要點。
2.重點研讀劉連滿這個人物
3.作者盡力渲染惡劣的自然環境和又描寫珠峰景色的作用。
【教學設想】
1.了解有關背景材料,增加學習的歷史和文化內涵。
2.復述課文內容,注意作者敘事的詳略。
3.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集體主義教育。學習中國登山健兒崇高的獻身精神。
4.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設計】
一、登山圖片,激趣引讀
1.“喜馬拉雅”在藏語中就是“冰雪之鄉”的意思。珠穆朗瑪峰是地球上的最高峰,珠穆朗瑪,藏語的意思是“圣母”,因為峰頂長年積雪,一派圣潔的景象。它是喜馬拉雅山脈的主峰,海拔8848.13m,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坐落在西藏定日縣中尼邊境處,其北坡被許多登山家稱為“連飛鳥也無法越過”,是一條“充滿死亡的路線”。而在1960年年輕的中國登山運動員,把鮮艷的五星紅旗插上了地球之巔。
背景:1960年5月,英勇的中國登山健兒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從珠穆朗瑪峰北坡成功登頂,書寫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紀錄。郭超人,北京大學新聞系畢業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從事新聞工作。當時,他作為隨登山隊采訪的一名記者,直接或間接了解到這次登山活動過程中的許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寫成長篇通訊報道《紅旗插上珠穆朗瑪峰》并發表。本文就選自這篇通訊。
2.郭超人(1934-),男,高級記者,1956年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1992年11月起任新華社社長。50年代曾采寫大量新聞報道揭露西藏農奴制的黑暗,60年代隨中國登山隊完成攀登珠穆朗瑪峰和希夏邦馬峰的報道,70年代采寫的《馴水記》歌頌了中國人民與大自然作斗爭的偉大業績,在陜西采寫的《安康調查》揭露了“四人幫”在農村推行極“左”路線的弊端。已出版的新聞作品有《向頂峰沖刺》《西藏十年間》《萬里神州馴水記》《時代的回聲》等。
二、快速閱讀,整體感知
1.積累詞語
履踐:踩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偉。
繚繞:回環旋轉。 養精蓄銳:養息精神,積蓄力量。
創舉:從來沒有過的舉動或事業。
異口同聲:形容很多人說同樣的話。
斬釘截鐵:形容說話辦事堅決果斷,毫不猶豫。
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覺非常冷 或疼痛非常劇烈。
2.快速閱讀,概括課文內容:
中國登山隊員王富洲、屈銀華、貢布于1960年5月25日凌晨登上地球之巔——珠穆朗瑪峰。
3.概述幾名登山隊員突擊主峰的經過。